第937章
以前摸著曹魏、司馬家過河,現在要走自己的道路了。 很可能魯芝一直在醞釀此事,今日才說出來。 “五兵尚書改為兵部,田曹尚書、左民尚書合為戶部,吏部、度支不變,增設工部。”魯芝浸yin官場幾十年,自然熟知各種弊病。 不過在這方面,楊崢更有發言權,“伯父所言甚妙,朕建議田曹、左民、度支合并為戶部,吏部、兵部、戶部、工部,再增設刑部、禮部!” 至于三省,早就有了,中書監就是中書省,尚書省沿襲漢代以來的尚書臺。 門下省名為侍中寺。 王允改宦官機制,革除十常侍之弊,增設侍中,以國中才俊充任之,隨侍皇帝左右。 魏晉本質上奉行的是侍中政治,皇帝左右侍從參與的謀議和諫諍國家大事。 侍中從漢代皇帝身邊的顧問轉為實權,直接影響國家的運行。 包括大將軍、大司馬其實都是圍繞在皇帝身邊的高級侍中而已。 皇帝信任誰,誰的職權就會無限放大。 本質上是人制,而非制度。 五曹的地位更為低下,職權各種重疊。 所以三省六部也是歷史的一個大潮流。 聽完楊崢的建議,魯芝眼神一亮,“陛下天授神機,臣不如也!” “此制甚妙,各部各行其事,不再互相推諉、掣肘。”衛瓘贊許道。 三省六部差不多是古代官制的范本,對后世也有深遠影響。 秦國行均田制、府兵制,總要有配套的框架不是? 有了六部,大將軍、大司馬、丞相這個級別的重臣就可以取消了。 這時代最大的問題其實就是如何平衡皇權和臣權。 臣權太大,必然會壓制皇權。 但皇權太大,也不是什么好事。 孫皓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最好的制度是互相影響,互相牽制,即便皇帝水平一般,國家也能良好的運行下去,而不是被權臣架空…… 魏晉一直到南北朝,興起的權臣一波又一波,根源就是官制的缺陷。 直到隋文帝設立三省六部,華夏才趨于穩定。 楊崢本來想順手把三省也推出來,不過轉念一想,三省互相牽制互相掣肘,雖利于平衡,但不利于即將開始的統一大戰。 還是等天下一統,再考慮此事。 改建六部本來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各部的交接、人員任用、適應等等,都需要時間。 楊崢還要看看六部適不適應秦國的水土。 隨便一個小細節出現問題,就是全國性的人禍。 第七百一十三章 慶功 司馬炎回到洛陽后,萬人空巷。 俘虜一國皇帝,即便是他的父輩也沒做到。 更何況司馬炎還親臨前線,其聲望和威信瞬間達到巔峰。 中原各士族紛紛出城十里迎接,百姓老幼相扶,爭相觀望。 司馬炎華蓋麾羽、節杖旌旗,左右虎賁之士相隨,前后精騎開道,一派大國天子氣象。 令遼東鮮卑諸部震驚不已。 孫皓與其近百妃嬪坐于牛車之上,頭頂上也插著一桿青蓋遮擋太陽,接受百姓們投來好奇的目光。 正因當年青蓋入洛陽的讖言。 不過時間上提前不少。 漢魏名士多以乘坐牛車為風雅,牛車不急不緩,正好能襯托名士們的風度。 所以孫皓坦然自若。 司馬炎為其舉辦了一場盛大的“接風宴”,凡是洛陽有頭有臉的人物都受邀而來,回京敘職的陳騫也剛好趕上這場盛事。 收獲這么一個大活寶,司馬炎當然要好好炫耀一把武功。 席間觥籌交錯,好不熱鬧。 孫皓來者不拒,一點兒都不覺得尷尬。 大多數時候,只要自己不尷尬,尷尬的就是別人。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絲竹歌舞全都差不多后。 司馬炎向石苞使了個眼色。 但石苞不知是喝多了還是精力不濟,又靠在憑幾上睡著了。 司馬炎只能目視另一位大狗腿子賈充。 賈充會意,也最喜歡出風頭,向孫皓敬酒,“聞君在南方鑿人目,剝人面皮,此何等刑也?” 殿中之人都放下酒盞,聚精會神的盯著二人。 洛陽風氣大多如此,士族門閥們吃飽喝足,整日清談。 今日有吳國皇帝在此,正好看一場好戲。 賈充一對三角眼精光閃閃,頗為得意。 誰料孫皓兩眼一翻,猛灌一樽酒,滿眼酒氣,“臣有弒其君及jian回不忠者,則加此刑耳。” 瞬間,殿中落針可聞,寂靜無聲。 在座的很多都是魏臣! 賈充滿臉通紅,發作也不是,不發作也不是,只能羞慚而退。 孫皓照樣大吃大喝。 晉國君臣頓時臉上無光,連吃喝的興致都沒有了。 司馬炎咳嗽一聲,這臉面不拿回來,在座所有人都臉上無光。 王濟伸了一下狗腿,斜靠在憑幾上,“何以好剝人面皮?” 孫皓看都不看王濟一眼,“見無禮于君者則剝之。” 此言正是暗諷王濟君前失儀。 殿中眾人忽然發現孫皓也不是這么容易對付的,想在他身上找樂子,難度不小。 司馬炎只能親自下場,咳嗽一聲,想緩和一下尷尬的氣氛,“朕設此座以待卿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