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6章
楊崢為他們打開了一條向上的通道,他們亦還之以熱血。 戰鼓聲整齊的響起,號角聲隨之嗚咽,厚重而雄渾。 三鼓之后,群聲皆畢。 幾百宣義郎站在臺上,跟著龐青大聲誦念皇帝曹髦的兩份詔令。 一份是血詔,一份是尋常絹帛。 由此也可見皇帝心態的轉變,血詔說明當年他對大魏還懷著一絲希冀。 后一道詔令,則多多少少有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本身也是為了惡心司馬昭的晉王。 楊崢忽然想起,這個時候,差不多就是曹髦與司馬昭決裂之時了。 也不知洛陽形勢如何了。 姑臧距離洛陽太遠,消息傳過來,需要一定的時間。 心中暗自為年輕的天下惋惜。 曹魏走到今天不是他的錯,卻要他來承擔后果。 即便能順利擊殺司馬昭,依舊無法扭轉大局。 被分封的士族會重新扶起下一個司馬相國…… “……俾君秉義奮身,震迅神武,馮颯一戰,洗天下之穢濁,海內忠義之士無不振奮。君復命將,龍驤虎奮,南下擊蜀,使魏土光于蜀地,懸旌萬里,聲教遠振,揚大魏之國威……今進君爵為秦,君其正王位,以柱國大將軍領涼、秦、雍、益之眾,敬服朕命,簡恤爾眾,克綏庶績!” 有了皇帝的這份詔令,楊崢的秦王堂堂正正。 臺下響起海嘯般的歡呼聲。 “大秦、大秦!” “秦王、秦王!” 時隔四百六十多年,大秦再一次在關西大地上響起。 很多老卒都淚流滿面。 比站在臺上的楊崢還要激動。 尤其曾經是秦胡的那群人,視自己為大秦后裔。 羌人、鮮卑則無所謂,只要是國號就行。 匈奴人則更傾向于漢,他們自認為是漢朝公主的后代。 念完皇帝詔令后,龐青接著念涼州行臺起草的檄文: “吾本陳郡一卒,因天命眷顧,數年之間,糾合四方忠義之士,滅冶無戴,誅迷當,統合羌、胡之眾,沐浴王化,意在為大魏鎮守西土,為華夏撫慰諸部,然司馬氏篡逆兇起,以詐術取權柄,廢帝弒后,暴虐無道,無故而伐我西土,招致馮颯慘敗,豈非天命在我大秦耶?凡我大秦之將士、百姓,皆當與吾砥礪前行,一掃關東之穢氣,還天下朗朗乾坤,成恢弘之盛世,共享太平安康!” “秦王萬歲!” 山崩海嘯的歡呼沖天而起。 整個烏鞘嶺下仿佛沸騰了一般。 不,是燃燒。 無數旌旗搖動,仿佛烈焰在熊熊燃燒。 兩百多年了,沉淪的雍涼大地再一次崛起,再一次團結在“秦”字大旗之下。 此刻,楊崢就是秦王了。 十七年腥風血雨征戰關西,無數忠勇之士倒下,終于換來了這頂王冠。 但同時,壓在身上的擔子也更大了。 天下萬物皆可棄,唯獨人心不可辜負。 沒有將士和百姓的支持,楊崢一個人也走不到今天。 同樣,這也是天下大勢使然。 司馬昭分封士族是逆天而行,大秦滅六國,取消分封制,才有大漢的波瀾壯闊。 站在如今的位置上,楊崢能清晰感覺到時代的巨手在推著他前行。 世人常說天命無常,楊崢卻覺得,天命從來沒有改變過。 歷代王朝都是如此。 崛起、豪強、士族、門閥、壟斷…… 然后王朝掙扎,變法,再然后,重新洗牌…… 不僅是中土王朝,中土之外,更為慘烈和直接。 今日之大秦被賦予昔日之大秦同樣的使命。 這也是宿命! 第五百六十二章 封賞 “拜見秦王!” 一隊隊士卒自高臺下走過。 很多人都曾經跟楊崢并肩戰斗過。 一萬步卒,一萬騎兵,有親軍,有府兵,也有屯田奴隸。 穿上盔甲,提起刀矛,雄赳赳氣昂昂。 隊形略有些散亂。 不過沒人關心這些細節,正如沒人關心今日的封王大典略有些寒酸一樣。 氣勢、氣象、氣質,才是他們最先感觸到的東西。 步卒和騎兵從西向東,人人虎背熊腰,龍馬精神。 喊的最大聲的是從各大屯田挑選而來的奴隸,能分享這份榮耀讓他們異常感動。 最特殊的是一支殘兵隊伍。 缺手缺腳,有人坐在木車上被推了上來。 “拜見秦王!” 他們用盡全身所有力氣喊出最大的聲音。 楊崢在臺上沖他們拱手,而他們有的人早已熱淚盈眶,“大秦、大秦!” 他們雖然不能上戰場,卻依舊為大秦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成為民間的伍長、什長、屯長、亭長,讓楊崢的意志能貫徹到鄉野之間。 涼州不同于中原,宗族林立。 很多城池村落在連綿的戰爭中毀了又建,建了又毀,涼州大量吸收羌胡之后,新的村落如雨后春筍一般破土而出,沒有宗族,全靠他們維持民間秩序。 事實上只要楊崢一聲令下,這些散落民間的殘兵們,能為楊崢弄起一支“百萬大軍”! 所以此次觀兵,等的不是西域使者和漠北豪酋,等的是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