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魯芝輕輕頷首,“興云,西平之事不可cao之過急,必須依附于大魏朝廷之下,不反、不攻、不降!” 楊崢知道他是怕自己急火攻心,步子邁的太大,扯到蛋了。 “不反,是不絕于中土,不攻,是積蓄實力,以待天下之變,不降,則是不可降于蜀,亦不可降于司馬氏。”魯芝又解釋道。 西平擴張太快。 軍中已經有些勸進的聲音。 還是跟隨的自己老兄弟。 從龍之心,人皆有之。 楊崢向前走一步,他們也會向前走一步。 畢竟楊崢到現在還是小小的金城太守,魏國各種中郎將、侍中尚書多如牛毛,拿出去就比別人矮一頭。 “侄兒謹記伯父教誨!” 不反、不攻、不降!就這么耗著。 時間是站在楊崢這一邊的。 除非司馬懿能長生不老,不然朝廷的各種矛盾遲早會爆發。 楊崢記得歷史上司馬師、司馬昭兄弟秉政之后,內外各種叛亂,連魏帝都喋血街頭…… 總會有那么一次機會屬于自己吧? 魯芝的眼神溫和下來,“楊攸有子如此,死而無憾了。” 兩人繼續商議府兵制的各種細節,幾乎廢寢忘食。 越是深入講解,魯芝便越是驚嘆府兵制之巧妙。 幾乎是為現在西平量身定做的。 天黑之事,猶秉燭而談。 只不過急促的馬蹄聲打破了兩人的談話。 斥候的聲音由遠及近,“報將軍,新任涼州刺史、假節護羌胡中郎將、前將軍胡奮赴任武威!以衛瓘為司馬。” “胡奮?沒想到會是他。”魯芝低聲道,“不錯,也只有是他才能借安定胡氏的力量定武威。” “不,胡奮固然有兵略,但衛瓘此人也不好對付。”楊崢還是知道些這時代的歷史。 鄧艾、鐘會、姜維,其實都可以算是死在衛瓘手上。 其智謀頗似當年的西涼毒士賈詡。 司馬家能得蜀中,幸有衛瓘也。 而胡奮早年以白身侍奉司馬懿攻打公孫淵,說是司馬懿的嫡傳弟子也不為過。 兩人一文一武,西平的壓力就來了。 胡奮跟自己有些交情,但在這滾滾大勢面前,這點交情算得了什么? 不過楊崢不得不佩服司馬父子三人,在用人的眼光上,有其獨到之處。 “衛瓘?”魯芝輕念這個名字,“河東衛氏!” 第二百五十九章 認同 規劃好折沖府之后,楊崢與魯芝親自一個個實地巡視。 西平郡在兩漢時,其實屬于金城郡。 一向戰爭的前沿。 兩百年來羌胡之亂就沒斷過,幾乎每座城池都經歷過戰火的淬煉。 沿湟水向東,沿黃河向北,很多廢棄的塢堡稍加修葺就可以用。 而塢堡周圍大量的農田,剛剛被戰俘們耕種。 “漢以金城郡名之,意為西方之鐵壁。經營此郡,向北挾制涼州,向東逼迫關中,向南則壓制隴右!”魯芝望著滾滾向北的黃河道。 如果涼州像一頭臥虎,則金城如同一把匕首抵在猛虎柔軟的脖頸上。 蒙恬以此地驅逐匈奴,霍去病以此地取河西四郡。 所以金城不僅懸在武威脖頸的一把刀,也是狄道頭頂上的一把刀。 捏住南面咽喉之地河關,枹罕與狄道就在刀鋒之下。 如果楊崢想有所進取,則金城不可失。 即便想退守,金城也是西平、西海的一道屏障。 是以,楊崢在此設五座折沖府。 各城還有守軍。 龔飛稚領三千親衛營步甲屯于黃河之東的重鎮榆中。 張特領六千銳步營屯于允吾,接應四方。 東面統制,有臨機決斷之權,理論上,金城郡的府兵守軍都可以調遣。 魯芝帶著一幫青營剛剛出山的少年丈量土地,主持分田事務。 楊崢則接見宣義郎。 對待他們,就像對待自己的子弟和孩子。 大部分宣義郎都是漢人少年。 但其中也不乏羌胡少年,睜著藍色、褐色、淡黃色的眸子看著自己。 那眼神如同在看待父母一般。 而楊崢對他們不敢說有多好,但基本的需求都是超額的。 食有rou,衣有裘,最有學問的人教他們讀書識字,最勇武的將士教他們武藝。 若是有空閑,楊崢還會親自上課,講解華夏名將的赫赫功績。 衛青、霍去病、趙充國、傅介子、班超、陳湯、馬援、竇憲、耿恭…… 犯我華夏者,雖遠必誅! 封狼居胥、燕然勒功、投筆從戎、蘇武牧羊、李廣射虎,十三將士歸玉門! 漢書可以佐酒,令人不知不覺沉醉其中,大漢的猛人實在太多了,有時候楊崢自己都講的慷慨激昂,恨不能投身于那個壯懷激烈的時代。 當然,其中也加了不少私貨。 “重振華夏,復我神州!”望著這么多雙干凈的眼睛,八個字脫口而出! 此刻起,各族的少年自動納入華夏之中。 口號還是簡單一些好。 軍中百分九十九都是文盲和粗人,太文縐縐的口號他們記不住,也不理解。 這八個字就方便多了。 “重振華夏,復我神州!”少年們眼中燃著一道道烈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