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魏武卒衣三層之甲,cao十二石之弩,負囊矢五十支,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才算合格。 不過這需要強大國力的支持。 西平條件有限,人口凋零,若按照魏武卒標準,能招到五百人就不錯了。 能在一次次天災戰(zhàn)亂中活下來的人,身體素質(zhì)自然沒話說。 百姓不是與野獸搏斗,就是抵抗土匪強盜。 能在冶無戴馬蹄下逃生的人,至少跑路的水平很高。 幾場寒風之后,大雪如約而至。 天寒地凍,塢堡、屯田、水渠全都停止。 只有練兵還在繼續(xù)。 張?zhí)赜柧毲鄩淹娃r(nóng),楊崢訓練新招募士卒。 絕大多數(shù)訓練都由老兵完成。 而老兵不僅僅是當初的武衛(wèi)營老卒,羌營、賨營中也有不少勇武者。 楊崢只是日常巡視。 維持自己的存在,讓士卒知道他們的將軍是誰。 冰天雪地,最考驗人的意志。 好在郭家的家底豐厚,糧食、牛羊多不勝數(shù),每日都能讓士卒們吃上rou喝上湯。 士卒訓練的積極性大為增加。 修葺塢堡,廣開屯墾,外和羌胡,內(nèi)練精兵,都在穩(wěn)步推行之中。 作為后世人的楊崢,自然知道武器裝備的重要。 一漢抵五胡的神話,靠的漢軍的英勇,也靠堅甲利刃。 環(huán)首刀、八面劍、弓弩、鐵甲…… 不可一世的匈奴就是敗在這些裝備面前。 尤其是環(huán)首刀,簡直是領先時代的產(chǎn)物。 輕便、鋒利、殺傷力強。 是唐刀和倭刀的鼻祖。 到了魏晉,長槊、馬鐙、重騎兵登上歷史舞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枹罕四通八達,很多東西,楊崢不敢弄。 弄出來也便宜了別人。 而西平是邊陲中的邊陲,四面青山環(huán)抱,一條湟水流出。 地勢與蜀中相近。 閉塞而偏遠。 可以關起門自己玩自己的。 改進武備是杜預提出來的,自然由他負責。 大雪封山,屯田塢堡告一段落。 就在楊崢思索著要不要造玻璃、弄肥皂的時候,杜預就找來了。 一張白紙上畫著圖案和注解。 楊崢看著白紙愣住了。 杜預解釋道:“此為左伯紙,郭家藏有不少。” 左伯紙楊崢略有耳聞,漢靈帝時,左伯改進蔡侯紙,制出質(zhì)量上乘的紙張。 漢末大亂,這種紙被埋沒一段時間。 魏晉之后,大行其道。 洛陽紙貴的典故,就是在西晉時期。 魏晉以來,書法大家層出不窮,也是跟這種紙的出現(xiàn)有關系。 書法跟畫畫一樣,需要大量的練習。 楊崢記得歷史上鐘繇、鐘會、衛(wèi)瓘等等,都是書法高手。 楊崢定睛望向圖紙。 居然是連弩的制造方法。 戰(zhàn)國時代,便有天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的說法。 秦漢弩機大行其道。 諸葛武侯改進弩機,元戎連弩問世。 魏國馬鈞對其改造,能發(fā)五十矢,但工藝復雜,無法量產(chǎn)。 早在駱谷時,楊崢就領教了蜀軍弩箭的厲害。 一百多年后,宋武帝劉裕的卻月陣,兩千士卒攜帶大弩百張,藏于車后,破北魏三萬鐵騎。 第一百四十章 秦裔 楊崢隱隱記得,似乎杜預還是個發(fā)明者? 改造了水車還是什么東西。 連弩是好東西,但現(xiàn)在用不起啊。 一次戰(zhàn)斗要消耗多少箭簇? 戰(zhàn)場形勢瞬息萬變,越是精巧的東西其實越不適用。 有這個時間打造這些東西,還不如多弄些長矛、盔甲。 對如今的楊崢來說,普通弩已經(jīng)夠用了,還有弓箭彌補。 以后發(fā)達了,倒是可以弄出一支連弩軍。 現(xiàn)階段,很多奴隸光著屁股跑,窮得連衣服都沒有,還有心思弄這個? 所以楊崢興趣不大。 積石山最大的問題是產(chǎn)量不足效率不高。 楊崢心中一動,“不知元凱可會冶鐵?” 這年頭的鐵匠差不多后世的科學家了。 百煉法太慢,一個月也才那么幾件刀矛,盔甲更是慢的令人發(fā)指。 “略通一些,并不精熟。” 這時代世家門閥不僅圈禁土地人口,還壟斷技術和知識。 所以魏晉皇帝們不得不與他們合作。 世家子弟會木工、音律、天文、術數(shù)、煉丹、醫(yī)理并不奇怪,淮南王發(fā)明豆腐,劉曄作拋石車,曹魏駙馬嵇康喜歡打鐵,幾十年后葛洪搞出黑火藥。 一個吃飯都成問題的時代,能搞研究的自然不是普通人家。 楊崢也不知道杜預通了多少,“東南積石山有鐵礦,若能冶煉,則我軍可自給自足。” “西都城中有鐵匠,郭家有藏簡,屬下研習一二,此事不難。” “此事就拜托元凱了。”楊崢沖杜預拱手。 一名斥候披著風雪入內(nèi),寒氣亦隨之涌入,“稟報將軍,西海急務,迷當在鮮水湖西北,被羌胡聯(lián)軍擊敗!” 楊崢一愣,鐘羌這些年發(fā)展迅速,號稱勝兵十余萬,按道理吞下西海應該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