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1章
頓了一下,“這里,會如我和謝客、劉絮、范文端想的一樣,變成那塞上小江南,就算不能,我相信千百年后的后人也會在祭奠我等墳塋時說上一句‘這盛世如你所愿’!” 朱陽沉默了。 不是不想反駁,而是出于尊重。 因為黃昏提到了一個人,范文端! 朱陽是親眼目睹過范文端是如何累死在這片草原上的,對于這樣的讀書人,他只有發(fā)自內(nèi)心的尊重,他也希望范文端的付出不會成為東海之水。 黃昏咳嗽一聲,“話再說回來,你說朱高燧會舉薦你去其他地方戍守,然后出征沙場,我覺得你想多了,今年長平的事情過去后,你信不信,不論最后結(jié)局如何,朱高燧在陛下眼中,都失去了分量,以后他會是一員所向披靡的武將,也會是一位藩王,但絕對無法再培養(yǎng)他自己的勢力了。” 雖然朱棣布局,是希望朱高燧如此行動。 但事情過后,朱棣就會反思,你朱高燧現(xiàn)在就敢私自出兵去殺一個黃昏,那以后等你羽翼徹底豐滿了,豈非也敢出兵來殺老子? 你要知道,這可是千古帝王朱棣啊。 而朱棣再寵溺朱高燧,也是個帝王。 帝王多疑。 哪怕是對自己的兒子,也一樣多疑,不見正史上朱棣北伐歸來,太子朱高熾因為迎駕稍微遲了一點,就被朱棣狠狠的收拾了一頓,三楊之一的楊浦為此在錦衣衛(wèi)詔獄看了十年的書。 連太子尚且如此,何況你一個趙王。 朱陽聽后半信半疑,他不得不承認(rèn),黃昏說的有道理,但畢竟朱高燧是一位藩王,朱陽還是覺得不至于如此不堪。 黃昏也不再和朱陽講道理,問道:“朱千戶,我就問一句,你想去沙場,是想成為國公享受那盛世榮華呢,還是因為去沙場,才是這這位武將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方式?” 朱陽沉吟半晌,答非所問,“其實我也讀書。” 黃昏:“哦?” 朱陽神情尊重的繼續(xù)道:“我喜歡辛棄疾,尤其那句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fā)生。我之一生,也愿做到詞句中的那般。” 黃昏很是贊同的點頭。 辛棄疾是個傳奇,一個文韜武略的人,在現(xiàn)在看來,就是個掛逼。 當(dāng)然,這掛沒有劉秀的掛厲害。 辛棄疾有多傳奇呢? 從他名字看,辛棄疾是不是有點眼熟? 沒錯。 就是霍去病的盜版。 后人大部分只記得他在課本的里那些詞句,很多,婉約的青玉案:夢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丑奴兒: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賀新郎:青山見我多嫵媚,我料青山應(yīng)如是……等等等等。 看這幾句,辛棄疾似乎是位婉約派詞人。 但他還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英雄無覓孫仲謀處這種,也有醉里挑燈看劍這種,還有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bǔ)天裂。 很是豪放。 文人嘛,寫點詞很正常,畢竟咱們這位“歸正人”在整個詞文化中,不說第一,至少也是前三,是可以和蘇軾一較高低的,至于誰高誰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但辛棄疾可不僅僅是文人,曾經(jīng)帶領(lǐng)五十人勇闖兩萬人的叛軍陣營,活擒叛將之后一路殺出軍營,回頭一看,好家伙,怎么隊伍從五十人變成了一萬多人…… 這不是開掛是什么? 一句話,文人之中最能打的是他,武將之中最能寫詞的是他,絕對是傳奇儒將,只不過因為不被南宋朝堂重用,才能被埋沒了。 黃昏點頭之后問道:“可以理解,其實很多讀書人心中的偶像,都是辛幼安先生,可惜,朝堂局勢所限,他并沒有實現(xiàn)他最大的價值。” 朱陽嘆道:“是可惜,不過我一定會有機(jī)會的。” 黃昏點頭,“布政司這邊會建立一個長平都司。” 這話接得很生硬。 但夏一句話就讓朱陽的眼睛亮了,“如果長平這邊安定,長平都司兵力充足,那么出征朝鮮,就會是亦失哈掛帥,長平都司和奴兒干都司共同出兵,而京營和地方衛(wèi)所的兵力,則會抽調(diào)出來,去往西域,畢竟地勢如此,且京營和地方衛(wèi)所的屯兵,也不適應(yīng)朝鮮那邊的天氣和地形作戰(zhàn),所以你懂我的意思罷。” 曾經(jīng)的高麗,如今的朝鮮,雖然聽話,作為附屬國卻不夠,還需要他們變成大明走向海外的一個出兵基站,主要還是日本…… 這地方不打不行! 這話的意思很簡單。 只要你跟著我干,我保證你成為長平都司的都指揮使,并且有機(jī)會去出征朝鮮,實現(xiàn)你的人生價值,走在向偶像看齊的道路上。 第982章 達(dá)成一致! 朱陽沉默了,心中天人交戰(zhàn)。 老實說,作為普通人,如果不是因為利益的緣故,朱陽不得不承認(rèn),太子登基對國家最好,陛下已經(jīng)打了這么多年的仗了,下一位君王應(yīng)該是重治理輕擴(kuò)張。 然后鞏固勢力提升國力后,再由下一位君王繼續(xù)擴(kuò)張,達(dá)到盛世之后的再盛。 不是中興。 而太孫朱瞻基完美適合這個角色。 不過作為武將,朱陽還是情愿支持朱高燧和朱高煦。 然而當(dāng)下的大明,朱陽是做夢都無法想象的強(qiáng)盛,漠北這邊已經(jīng)不足輕重,要打隨時都可以將至納入版圖——將北方納入版圖,這在歷朝歷代是想都不敢想的,你看看唐宋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