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所以阿魯臺早就在準備。 不過阿魯臺也小心。 深恐梅殷這貨是個繡花枕頭,小朝廷剛建立就被大明平叛兵馬摧枯拉朽,所以阿魯臺等了一段時間,直到朱高燧被圍大田后,阿魯臺在盡起精銳南下。 但阿魯臺只是逼近了榆木川。 戰(zhàn)爭,不是那么簡單的事情。 阿魯臺的用意很明確:看朱棣如何選擇,是先平叛梅殷,還是放棄梅殷,暫時防御自己雄師的南下而將兵力增援邊關。 若是前者,那么大明邊關孱弱,可攻。 若是后者……阿魯臺不打算進攻。 就這么和大明對峙著,讓梅殷在福建那邊繼續(xù)發(fā)展,一旦梅殷坐大,朱棣就會腹背受敵,到時候整個大明都將陷入戰(zhàn)亂,韃靼的棋局就能下得更大,少不得還要慫恿瓦剌和兀良哈也南下。 至于大明是否會兩線開戰(zhàn)? 這個問題阿魯臺想過,但直接否認了——稍微有點大局觀和軍事常識,就知道大明不會這么做,兵力兩分之后,別到時候沒能平叛梅殷,也沒守住邊關。 那樣的話,朱棣就得完蛋。 所以阿魯臺此刻有點懵逼。 數(shù)十里外,列陣的明軍大營中,被數(shù)萬兵力拱衛(wèi)的中軍大營里,坐鎮(zhèn)指揮的竟然是大明當今天子,一個絕對不應該出現(xiàn)的人。 這個時候,朱棣不是應該坐鎮(zhèn)應天,指揮兵力平叛的同時,抵御北方防線嗎? 他怎么來了榆木川。 他怎么敢來榆木川? 大明對內(nèi)要平叛,朱棣就算來到榆木川,他麾下的兵力也不會多,這樣的狀況下,他竟然還敢御駕親征,真不怕死? 懵逼的同時,阿魯臺有些興奮。 他在思索。 如果朱棣有足夠的兵力,自己可以選擇敵進我退的局勢,拖住朱棣讓梅殷發(fā)展,若是朱棣兵力不夠,自己就能夠趁機殺死朱棣! 沒人能抵擋殺死朱棣的誘惑。 朱棣有多少人馬? 阿魯臺不知道。 根據(jù)斥候諜報,明軍邊關防線兵力,收攏起來,也就三五萬之數(shù)——這個數(shù)字不大,若是雙方兵力持平,在戰(zhàn)力上來說,阿魯臺更相信自己麾下的精銳。 別說阿魯臺有點懵逼,此刻中軍大帳里的所有將領,都在懵逼之中。 他們可沒阿魯臺的雄心。 一看是曾經(jīng)打得咱們叫苦連天的燕王來了,幾乎沒人還有戰(zhàn)意,都在想著既然朱棣來親征了,咱們這次南下肯定吃不了好果子。 要不還是撤了吧。 回去老婆孩子熱炕頭,喝著馬奶酒,它不香嗎? 一位名叫巴根的千戶道:“太師,朱棣來了,咱們什么時候發(fā)動攻擊,應該趁他立足不穩(wěn)之際,打他一個措手不及。” 聲音很弱。 作為草原兒郎,巴根作為一名千戶領導,雖然心里想著回家,嘴上卻不會說出來,先套一下太師阿魯臺的意思。 巴根的意思,就是柱子。 這位千戶當然不是韃靼的柱子。 阿魯臺怒視巴根一眼,“朱棣會那么蠢,沒有點準備就來和我們對峙?你敢說這不是他的誘兵之計?在沒弄清楚明軍的情況之前,不能擅動。” 又想了想說,“多派斥候,一定要弄清朱棣身邊有多少兵力。” 少則打之。 多么……先退,再根據(jù)情況定奪。 帳門忽然掀開,進來一人,也沒行禮,掃視眾人一眼,輕笑道:“太師可莫要著了朱棣的道兒,他身邊肯定沒多少兵力,他是跑到榆木川來唱空城計了。” 阿魯臺精神一振,“何以見得。” 進來的人不是韃靼人。 是個四十來歲的讀書人,穿著大明的青花儒衫,面目儒雅,剛到暮春,卻拿了把折扇意思意思,端的是風流倜儻,盡顯讀書人的瀟灑之氣。 也有些迂腐。 他叫吳笙游。 還有個比較接地氣的真實名字:吳小四。 從真實名字可以看出他的出身。 吳笙游是大同人士,因參加科舉屢第不中,回到故鄉(xiāng)辦了個私塾,日夜讀書,希望厚積薄發(fā),等幾年再去參加科舉,一舉光宗耀祖。 靖難之前,韃靼數(shù)次南下侵擾邊境,吳笙游也是腦子抽了,想著寫兩首邊塞好詩,若是科舉不中,靠這兩首詩去拜謁朝中要員,爭取得到舉薦。 然而狗屎運氣不好,那一次他剛出邊塞去采風,恰好就遇著韃靼南下侵擾邊關,于是這個讀書人被俘虜了,又因緣際會,遇著了他的“伯樂”。 在美酒、“美人”和權(quán)勢的侵蝕下,吳笙游的人生哲學變成了“寧做雞頭不做鳳尾”。 他成了阿魯臺的軍師。 如今在韃靼更是炙手可熱的權(quán)勢人物,此次南下,就是他的主意。 第253章 天子之下,青云之上 打仗,韃靼人在他們最輝煌的時候……整個世界都在他們的彎刀鐵騎下顫抖。 然而時過境遷。 元,已經(jīng)不是當年的元。 中原先是出了個朱元璋,好家伙,帶著徐達、常遇春等一眾猛將顛覆了大元帝國,如今這一代的大明君王,又是一個善于打仗的朱棣。 論打仗,韃靼人還是無所畏懼。 除了朱棣。 燕王時期的朱棣,就讓韃靼人痛不欲生,何況現(xiàn)在朱棣已是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