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1章
倘若此事真這般定下,新一屆內閣就由首輔徐光啟帶領,次輔溫體仁,群輔畢自嚴、周延儒、黃立極、劉鴻訓、王洽,從過去的九名內閣大臣變成了七名,這種調整是很大的,這種影響是很大的。 讓徐光啟頂替韓爌,出任新一屆內閣首輔大臣,這是崇禎皇帝經過深思熟慮后,才最終定下的。 像孫承宗、盧象升、陳奇瑜、孫傳庭、袁可立這批封疆大吏,崇禎皇帝不是沒有想過,要將他們中的人擢升進內閣,可是他們離開了本職,那初步打開局面的北方諸省,又該由誰進行頂替呢? 就算是有人能夠頂替他們,那能確保改變的局勢維系下來,并朝著崇禎皇帝的預期而演變嗎? 答案顯然已經,不可能! 孫承宗做的事情,沒人能頂替。 盧象升做的事情,沒人能頂替。 孫傳庭做的事情,沒人能頂替。 袁可立做的事情,沒人能頂替。 陳奇瑜做的事情,沒人能頂替…… 崇禎皇帝費盡心思打開的局面,豈能就這般再遭受任何破壞,所以現階段的內閣,他們上述的任何一人,都還不能從地方擢升上來。 “今后的內閣,不管是首輔,亦或是次輔或群輔,都明確5年一任。” 崇禎皇帝撩了撩袍袖,看向徐光啟說道:“除非犯下重大過錯,導致國朝出現不可逆的損失,否則不再接受上疏請辭,不再輕易罷黜內閣大臣。 卿家,處在這等特殊的時期下,你要是選擇堅守公心,想為朕分憂,為社稷慮,那就要做好被人指摘的罵名。 這件事情朕不強求卿家,如果卿家覺得壓力過大……” “臣……徐光啟,領旨謝恩!” 徐光啟的眼神,前所未有的堅定,向崇禎皇帝作揖行禮道:“臣愿為陛下分憂,為社稷慮,今后陛下若有任何不對之處,臣會秉承一顆公心,向陛下進行規諫!” 第三十二章 觸底吏治(1) 崇禎皇帝不怕規諫,不怕自己做的事情被人指摘,受人質疑,人非圣賢,誰又能確保自己做的事情,就一定適合當下的環境? 至少崇禎皇帝不能做絕對的保證。 這世間哪有那般多絕對。 盡管他是大明天子,可那又能怎樣呢? 坐上這尊皇帝寶座,看似高高在上,生殺大權于一身,可時間越久,崇禎皇帝的內心越是孤寂。 放眼望去,壞掉風氣的大明,到處都是窟窿,到處都是隱患,這讓崇禎皇帝愈發厭惡一類人。 明明是為了利益,卻擺著一副道貌岸然的嘴臉,以祖制不可違,社稷必亂等口吻,阻撓著大明向好的方向改變! 活著,挺累。 崇禎皇帝以中旨之名,以朝局不穩為由,沒有舉辦廷推,就明確新內閣首輔人選,罷黜周道登、何如寵、錢象坤、吳宗達,擢黃立極、劉鴻訓入閣,此事在朝引起軒然大波。 明制,凡朝廷遇有重大政事,或遇有文武大臣出缺,皇帝必詔令廷臣會議,以共相計議,衡量至當,然后報請皇帝,取旨定奪,其有關政事得失利弊之研商者,謂之廷議;其有關人事升補任用之擬議者,則謂之廷推。 制度是沒錯的。 錯的是人心。 受累年不絕的黨爭影響,讓廷議也好,廷推也罷,漸漸都變了味道,成了黨同伐異、爭權奪利的標志。 在這等關鍵的時期,崇禎皇帝怎會允許朝中的斗爭,朝著過去那種氛圍傾斜,他要強勢扼制這一切! 奉詔出任內閣首輔的徐光啟,奉詔入閣的黃立極、劉鴻訓,不可避免的要承受著‘天子幸臣’的罵名。 這就是殘酷的政治。 屬于大明特色的政治。 得不到,就破壞。 乾清宮。 “朕知道,就內閣調整一事,在朝野間引起很多爭議,引起很多輿情。” 崇禎皇帝倚靠在龍椅上,看著傳召進宮的內閣諸大臣,都察院諸大臣,神情淡漠道:“朕也知道你們中的一些人,對朕的決斷是不理解的,但是就算再怎樣不理解,也把它給朕藏在心里,內閣不能亂,就像朝堂不能亂,是一個道理。” 徐光啟、溫體仁、畢自嚴、黃立極、韓繼思等一眾大臣,聽聞天子所講之言,流露出各異的神情。 “徐卿,內閣,今后朕就交由你來負責了。” 崇禎皇帝撩了撩袍袖,看向垂手而立的徐光啟,神情有所緩和,“過去內閣遺漏的事情,懈怠的事情,卿家要盡快出面解決,朕不想看到朝堂繼續這般亂下去,總是有那么一些人,想挑釁朕的底線,覺得把持著一些大義,就能為所欲為了,這不好,大明的天還沒黑到這種程度!” “臣遵旨。” 徐光啟當即作揖道。 殿內所聚群臣無不清楚,天子所說的這些,究竟是代表著何意,今后在朝堂之上,誰敢在以上疏請辭脅迫皇權,就不會再像先前那般輕拿輕放,而是采取不一樣的態度,來處置這一現象。 被原內閣首輔韓爌所扣押的事宜,還是要推動起來,那批主動上疏請辭的朝臣,都將被罷免職官,且在任期間欠下虧空者,唯有補齊所欠虧空銀子,否則就會被抓進刑部大牢。 溫體仁的心里生出一股寒意。 本以為韓爌請辭內閣首輔,如果此位真的空缺下來,那他還能設法cao控廷推,繼而讓自己當上內閣首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