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處在上下擺爛的大明,面對頻發的自然災害,崩壞的財政體系,其實有一件事情,是擺在崇禎皇帝面前,必須要設法解決的。 那便是建虜、流寇作亂的軍事問題。 以內閣為首的大明政體,是以治理天下為主的,像處理軍事問題,盡管有兵部不假,但權力沒大到能跟內閣抗衡的地步。 涉及國朝安定的軍事問題,盡管在大明的文官群體中,也不乏一些懂軍事的文官,但多數還是不懂的,覺得看了幾本兵書,就能指手畫腳,但這不是崇禎皇帝所想要的。 崇禎皇帝所想要的,是專門圍繞軍機要務而出謀劃策,并跟內閣爭取相應資源的軍事策劃、統屬權力機構。 按理說大明有五軍都督府了,盡管被大明文官群體架空了,崇禎皇帝若真想達成這一政治謀劃,直接啟用五軍都督府不就成了? 何必又創設軍機處呢? 不是崇禎皇帝不想啊,實則是現實不允許啊,大明文官群體把持著兵部,將先前掌握權勢的大明勛戚架空,這背后牽扯到多少利益? 這么多年積攢的問題,想一朝一夕就能解決,可能嗎?現實嗎? 崇禎皇帝沒有多余的精力,也沒多余的時間,在制衡朝堂的前提下,去解開亂成一團麻的兵權問題。 “……通過這次迎戰建虜,朕發現特設軍機處,來專管軍機要務,統屬戰局,能高效的上傳下達。” 崇禎皇帝繼續說道:“眼下肆虐遼東的建虜,肆虐山陜等地的叛逆,都是我國朝所必須解決的事情。 面對這樣的一種局面,朕需要重用軍機處,來處理緊急軍務,跟內閣,跟六部,跟地方,跟平叛大軍嵌接。 所以朕決意不撤軍機處,何日大明平叛建虜、叛逆之患,何日再議是否裁撤軍機處一事。” 皇極殿內所站群臣,聽到崇禎皇帝所講之言,有震驚的,有難以置信的,有錯愕的,也有激動的。 “陛下,此事萬萬不可啊!” 都察院左都御史劉宗周,神情激動的走出朝班,手持朝笏拱手道:“我大明從沒有這等先例啊。 再者說我國朝有內閣,有兵部,縱使有軍機要務需要處置,那也是能得以解決的,軍機處不能留啊!” “臣附議!” “臣附議!” 跟著劉宗周的腳步,從朝班中沖出十余名朝臣,他們手持朝笏,拱手作揖,態度堅決的附議道。 就因為一場建虜進犯的突發戰況,已叫國朝出現不小的變動,甚至還鬧出京衛都督府、九門提督這等特設機構,甚至內廷還出現了大內行廠、西輯事廠。 在朝局撲朔迷離,袁崇煥被下詔獄,天子表現強勢的背景下,外朝的文官群體,多數是不愿見到軍機處常設的。 什么時候平定叛亂,什么時候再議是否裁撤軍機處,那要等到猴年馬月去啊。 崇禎皇帝瞅著劉宗周他們,又看了眼韓爌、李標他們,甚至在這個時候,皇極殿外也傳來不少聲音,被殿外宦官傳講下,那幫官階不夠進殿的文武大臣,當聽到這個叫他們震驚的話后,一個個都表現得很是激動。 這兵部的官員還算好一些吧,畢竟兵部尚書王洽、兵部侍郎李邦華,還在軍機處這邊擔任要職。 但是兵科、都察院這邊,包括部、寺等官員,那都沖出來不少,在皇極殿外規勸起來了。 “看來諸卿,剛才沒有聽清朕所講之言吧?” 崇禎皇帝面對這樣的局面,也不氣惱,氣定神閑的說道:“朕說的是決斷,不是建議,朕今日在這皇極殿宣讀此事,是告知你們的。 怎么? 難道在諸卿的心里,一個個都不想看著國朝平定叛亂嗎? 在這皇極殿內外,就不要跟朕強調大明祖制,朕比你們要更清楚。 朕想問問諸卿,在太祖高皇帝、成祖皇帝……統御大明的時候,可曾遇到過外有強敵,內有叛亂的局面? 那個時候,我國朝尚有五軍都督府、兵部執掌天下兵馬。 現在呢? 只有一個兵部,還鬧出那么多風波。 裁撤軍機處也行,那就論論五軍都督府一事吧! 還有,誰要想以辭官來要挾朕,那現在就站出來,誰當朝請辭,朕即刻批準。” 崇禎皇帝說的話很重,此言一出,叫那些反對不撤軍機處的大臣,一個個都有些傻眼了,誰都沒有想到,天子會提五軍都督府之事。 倘若真要這般掰扯下去,那先前被壓制的勛戚群體,豈不是又要在朝堂崛起了嗎? 對于這其中牽扯到的事情,不是一人所能決斷的。 以韓爌、李標為首的內閣大臣,透過崇禎皇帝所講之言,一個個心里都明白,天子對立軍機處一事,態度是怎樣的堅決。 倘若在這大朝議上,他們做出什么過激的事情,那‘憤怒’的天子,必然是會選擇硬剛到底的,真沒了官位,對他們似乎沒有太多好處。 第一百八十三章 授賞 屁股決定腦袋,作為大明的天子,崇禎皇帝要清楚的認識到,皇權與臣權,就是天然的對立面。 皇權退,則臣權進。 皇權進,則臣權退。 與龐大的文官群體相比,皇帝就是孤家寡人,所以在握著政治優勢時,就必須要積極地打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