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但這并不代表著崇禎皇帝,就要忽略內閣的存在,他的確是想逆轉‘文貴武賤’的政治生態,可卻也沒想過矯枉過正的事情。 現階段促成頂層軍政制衡的政治生態,是為更好的統御大明,日后局勢明朗了,除軍政以外,司法同樣要獨立起來。 想解決吏治腐敗,想狠抓大明法紀,刑部的地位就必須提升,不過想促成此事,那也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 看著陷入沉思的溫體仁,崇禎皇帝并沒有著急,畢竟這件事情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也是有些難度的。 即便是溫體仁,那也要權衡利弊,若他真過早的就表明態度,崇禎皇帝反而要生出懷疑了。 猶豫再三的溫體仁,站起身來,恭敬的對崇禎皇帝拱手道:“臣……愿為陛下分憂。” “好,溫卿不愧是大明肱股,不愧是朕之肱股啊。” 崇禎皇帝見狀,笑著說道:“如此,溫卿就下去好好想一想,此事該如何盡快落實,朕就靜候佳音了。” 身為大明的天子,不能說什么事情都沖在前面,要懂得權衡利弊,要懂得利用朝中的矛盾。 簡單粗暴的理政風格,造成的結果就是朝臣無心政事,一門心思的揣摩圣意,鉆到權謀算計的怪圈中。 治國如烹小鮮,哪一味什么時候下鍋,火候是大是小,這都是有考究的,一味地猛干瞎干,那純粹就是一鍋亂燉。 看著帶著心事離去的溫體仁,本坐著的崇禎皇帝站起身來,嘴角微微上揚,朝著一旁懸掛地輿圖的地方走去。 ‘若是自己的這些籌謀,能一一落成的話,那東江鎮有劉興祚,登萊有孫元化,山東有袁可立,遼東有孫承宗,再加上一個盧象升,圍繞遼東的戰略防線,就算基本定型了。’ 伸手指著眼前的地輿圖,崇禎皇帝心里暗暗道:‘遼東,不再以收復失地為戰略目標,轉為戰略防御的態勢,從側翼不斷削弱建虜底蘊,這使得大明能贏的一絲喘息之氣。 那沉重的遼餉負擔,就能從大明百姓身上減掉,如此激化的階級矛盾,相對應的也能減輕一些。’ 處在小冰河時期的大明,本身各地就頻發災害,賦稅制度存在很大的弊政,朝廷收支失衡,地方各類苛捐雜稅,這些都給大明百姓,造成極為沉重的負擔,若在攤派遼餉,那日子算是別過了。 為什么崇禎朝流寇起義愈演愈烈,怎么撲殺都撲不掉? 根本原因不還是底層百姓沒活路了? 以文官群體為首的讀書人階層,就從沒把他們當人看過,就是純純的生產資料,泥人尚有三分氣,更何況是活生生的人呢? “皇爺,通政司那邊,轉遞到司禮監不少奏疏,多數都是關于袁崇煥的。”見自家皇爺不再處理政務,龐天壽小心翼翼的走上前,低聲說道。 袁崇煥被下詔獄一事,始終牽絆著朝中大臣的心,這點崇禎皇帝是能想到的。 “不必理會,留中吧。” 崇禎皇帝揮手道:“時辰不早了,朕要回后宮休息了,有什么事情,等明日再說,不差這點時辰。” 對通政司那些奏疏,崇禎皇帝都不用看,都能猜到上面寫了什么,無非就是規勸自己,縱使是袁崇煥有罪,也不該移交錦衣衛查辦,朝廷有三法司,此等要事當由三法司來辦。 可真將袁崇煥移交三法司查辦,那主動權還在崇禎皇帝手里嗎? 屁股決定腦袋,既然崇禎皇帝想借袁崇煥一事,來狠狠震懾朝堂,并達到他后續的一些部署,那錦衣衛就必須參與進來,不然有些事情不好做,這也會影響到遼東的布局。 第一百六十四章 規勸 崇禎皇帝凱旋歸朝,看似沒給京城造成很大的波瀾,但藏在暗處的波瀾,卻在持續發酵之中。 將袁崇煥下詔獄待辦,沒有召開早朝,甚至連大朝都沒任何風聲,沒去文華殿理政,卻在軍機處理政…… 一樁樁、一件件在文官眼里詭異且不合規的事情,使得韓爌、李標這些內閣大臣,終究是頂不住了。 從崇禎皇帝御駕親征返京的那一刻,先前他們所授予的輔政大臣之名,就自動的被去掉了光環。 “元輔,您說陛下到底是何意啊?” 去往軍機處的途中,李標眉頭緊皺,低聲道:“早朝到現在都不召開,朝中那么多大臣,所呈遞到通政司的奏疏,陛下更是沒有一點反應。 這軍機處,本就是建虜進犯我大明,而臨時特設起來的,現在建虜早已被陛下親征擊退,為何陛下不去文華殿理政,偏要待在軍機處理政,這些都不符合禮制啊。” 韓爌緩步向前走著,皺眉道:“本輔也不清楚,現在圣意難猜啊,只怕陛下的心里,對袁崇煥的怒意,是無法消散的。 若是沒有這次建虜進犯一事,我大明也不會這般,陛下也不會這般,當前的種種跡象表明,陛下對內閣,對各部院產生極大的懷疑。” 拋開崇禎皇帝特設的軍機處、九門提督不談,大明現行的權力框架體系,其實是很完善的存在,算是封建制度下的運轉體系了。 內閣票擬,司禮監批紅,朝中六部、各院寺、科道等衙署各司其職,外加地方上的行政機構,這依靠文官群體,去統御這個龐大疆域,就算出現什么問題,也能有效的解決。 這一切都寄托于沒有小冰河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