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8章
重要的是高澄聽說了不少風言風語,對高氏放父任職州牧,留子于晉陽為質的做法多有批判,認為不合孝道。 高澄也認為除非是晚年才得獨子,否則留子為質的做法并無多少意義。 真要反的人,也不會顧惜妻兒的性命,妻子沒了可以再娶,兒子死了可以再生。 高澄對此就很有發言權,十四年前,他險先被高歡一箭射死。 但這畢竟是高氏奉行了八年的不成文規定,無論如何也不能任人詆毀。 這些流言的源頭無外乎三處,西魏、南梁以及某位刺史。 高澄沒有白費時間去細查,他今日當著南青州一眾官員的面,以自身舉例,就是要平息議論,宴后會有聽望司負責將此事宣揚。 流言以高氏為提防各地州牧,以致官員父子離散,高澄則現身說法,他們高家父子同樣也是為了天下百姓而父子分離。 誰又能再去責難高歡、高澄的留質做法。 不過這項制度待將來天下平定,自然是要被廢除的。 許多事情的不合理,其實在掌權者看來都是無奈之舉,例如細分州郡。 三河之地,即河南、河北、河東,足足細分八十州。 每一州都要有配套的政府,也造就了東魏承襲自北魏的龐大公務員系統。 但高澄輔政八年,自太昌四年(535年)受封大將軍,執政也已經四年,之前一直沒有想過裁撤州郡,原因主要有兩個。 其一自然是有足夠的高位安置勛臣。 第二點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對州郡的細分與推恩令可謂異曲同工,將大州劃分為數個小州,削弱地方州牧實力,避免他們坐大。 因此,自東晉十六國以來,州郡數量不斷增長。 東魏80州的數量并非兩魏南梁的最大值。 歷史上,南梁在這一時期,就設有107州,586郡。 西魏較少,僅57州。 如今北方合計137州,而當北周滅亡北齊時,北方已被細分為221州,508郡。 東西兩魏,北周北齊,四十余年對峙與戰亂,中央為控制地方,細分州郡,所造就的龐大公務員體系也為財政背上沉重負擔。 第二百五十七章 區域劃分 高澄對于細分州郡的看法前后不一。 細分州郡,固然會加重財政負擔,但對于當年的高氏來說,為了省官俸,造成地方不穩,得不償失。 而通過高歡,尤其是高澄削弱士族豪強,頒布各項有利于中央集權的措施,以及對地方盡心竭力的治理,高氏雖掌權才八年,統治已能稱得上穩固。 如今再看州郡細分,就顯得弊大于利。 不只是財政原因,州郡被細分,各州刺史所能調用的軍隊相對也會減少,外敵入侵,必須周邊州郡救援。 大家同樣是刺史,誰主誰次都不會服氣,缺乏統一調度,難免各自為戰。 因此,心腹之臣必然要身兼數州軍事,以應對邊境的軍事威脅。 南荊州刺史張亮,在歷史上就被高澄委以豫州刺史,都督二豫、揚、潁等八州軍事之權。 而梁將夏侯夔也是出于同樣原因,在淮南坐擁七州軍事。 合并州郡很簡單,一紙詔書即可,但被裁撤的官吏如何安置才是最大的問題。 隋文帝、隋煬帝前后二十年時間對行政區劃做出調整,才成功由698郡縮減為190郡,裁撤官吏編制10萬人以上。 但巧合的是,人員安置這一最大難題,對于高澄來說卻并不存在。 由于高澄所創設的科舉五科之中,有四門屬于實務,高澄為求人才,允許吏員棄職再考,這些吏員精于實務,試圖通過科舉完成吏職向官職的階級跳躍,因而出現大量編制空缺。 散宴后,高澄回到住所,并未急于休息,他將堪輿圖鋪在長案上,看著關東之地沉吟三思。 考慮許久后,高澄決定先從河南進行調整。 他坐鎮洛陽八年,在河南可謂根深蒂固,河北、河東可以在北方安定以后重新規劃,河南卻能夠先行試點。 這也是河南各州刺史幾乎都是他的親信有關。 高澄將東荊州與南荊州合并為東荊州,州治為安昌城(湖北棗陽)。 將北豫州與梁州合并為梁州,州治為大梁(河南開封)。 把豫州與南兗州合并為豫州,依舊以懸瓠城(河南汝南)為州治。 而徐州、東徐州、北徐州合并為徐州,治所定為彭城(江蘇徐州),刺史一職高澄并未猶豫,他將高岳的名字寫在空白處。 膠州與光州合為膠州,州治依舊在東陽城(山東青州)。 齊州與濟州并為濟州,治所設于歷城(山東濟南)。 青州與南青州合為青州,州治在東陽城(山東青州)。 等等,或合并、或分食,將黃河以南劃分為兗州、青州、豫州、徐州、荊州、東荊州、濟州、梁州、廣州、膠州、陜州以及洛陽所在的司州,共計12州。 兗州刺史妹婿劉洪徽、青州刺史親信趙彥深、豫州刺史親信堯雄、徐州刺史堂叔高岳、荊州刺史侯景、東荊州刺史親信張亮、濟州刺史親信溫子昇、膠州刺史丈人李徽伯、梁州刺史表兄段韶、廣州刺史由高慎接替高敖曹、陜州刺史高季式兼領潼關,而司州牧依舊由可朱渾元出任。 河南12州,非心腹與親戚,只有荊州刺史侯景,哪怕是接任廣州刺史的高慎都沾了點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