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他對權力的分配向來謹慎。 就比如寧愿讓聽望司再與宋游道溝通情報,但始終沒有直接賦予聽望司刑獄之權。 如今高澄幕府配置不同以往,因張師齊遞補升任長史,政務基本也由長史轉遞至主薄,由主薄邢邵處置。 讓張師齊這么優秀的史學家去cao勞政務顯然屈才了。 比如在張師齊記載的史料中,大魏忠良高歡為了消耗西魏實力,決定毀壞田畝莊稼。 另一位大忠臣高澄不忍見百姓辛苦被白白糟蹋,認為長痛不如短痛,請求高歡讓他領軍西征,一舉蕩平關西,卻不被允許。 張師齊這樣描寫道: ‘王不許,斥曰:豎子何知! ‘拂袖而走。 ‘大將軍澄長嘆曰:西逆謀亂,關中百姓何辜!’ 也算是將東魏毀壞西魏田畝行為的前因后果,如實告知后人。 可不關小高王的事哦! 都是賀六渾自作主張,高澄勸了,勸不動呀! 時間進入三月,關西在東魏的襲擾下艱難度日,而關東各地卻在因一件醞釀已久的事情而忙碌。 哪怕是宋游道的官場整風,在這一時間也緩了下來。 太昌七年(538年)三月,第一次科舉,第一場縣試即將拉開帷幕。 事前預想得再完備,也要看科舉制的實際運行,高澄更是將全部精力都投入到這一次縣試的準備之中。 第二百三十三章 棄職赴考 陽春三月,萬物光輝,廣州刺史高敖曹卻心煩意亂。 作為少數幾個鎮守腹地的大將,終日飲酒打獵的他,將政務拋給幕僚處理,原本好不快活。 但這樣的舒適日子到今天戛然而止,自己在政事上最為倚重的年輕人居然提出要去參加科舉。 “彥通代掌一州之政,位尊權重日后我自會舉賢于中央,又何須赴那勞什子科舉,與人爭奪。” 高敖曹還想再勸,但眼前的年輕人卻堅持道: “大將軍開科舉,廣求天下賢才,何以言無用,贍去意已決,還請府主恩許。” 年輕人名叫崔贍,字彥通,他知道高敖曹是個直脾氣,不能拐彎抹角,因此徑直與他擺明了自己的態度。 這年頭,想要找一個稱心如意的幕僚不容易。 至少高敖曹是這么覺得的,自打高澄從他手中要走了陳元康,高昂幕府主薄多有更迭,直至后來找到了時年15歲的崔贍,才算是彌補了陳元康的缺失。 崔贍出身清河崔氏,求學于名儒潁川人荀濟,就是那個伙同元善見謀大事,面對高澄責問,高呼‘奉詔誅高澄,何意反!’最終在東市被bbq的老儒士。 崔贍雖年少,但才學為世人所稱道,前中書監李神俊就曾與高澄主薄邢邵贊嘆說: ‘昨見崔甗兒,便為后生第一。’ 只不過等高澄聽說后,崔贍已經被高敖曹搶先一步,征入幕府。 小高王到底還是要點臉,沒有再去喊一聲三叔祖將人要過來。 但崔贍卻像一個急嫁的小媳婦,自己請辭,非要趕赴科考。 崔贍的堅持不是沒有緣由,他主持廣州政事,能夠從一份份來自中央關于科舉的文件中,讀懂高澄對科舉的重視。 繼續在高敖曹府中做一主薄,日后確實自有富貴,憑他的年紀與能力,一州刺史甚至入職中樞不在話下。 但偏偏中央頒布了一條政令:太昌八年京試后,以白身獲得官位者,及地方僚屬,非進士不能入職中樞。 逼得崔贍不得不放棄即將到手的前程。 無心政事,只知道喝酒打獵的高敖曹又怎會知道這樣一條規定。 “既如此,彥通何不就在廣州參考?” 高敖曹沒有強留崔贍,卻還是疑惑道。 崔贍不由苦笑,自己這位恩主在行政上還真是‘無為而治’,他不得不解釋道: “大將軍有令,科考需返原籍。” 高敖曹恍然,贈予崔贍許多財物,答謝他這幾年的輔佐,慷慨放行。 可關上門,高敖曹卻埋怨起了高澄在洛陽胡搞瞎搞,弄什么科舉制,把氣發泄一通后,又喚來一名幕僚要他寫信代自己向高澄訴苦,索要人才。 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崔贍入職中樞官居宰輔的抱負,更多人還是愿意留在高昂幕府,受他舉薦為官,而不是與人爭搶科舉這條獨木橋。 只是這樣的人,也別指望有太大的才干。 察舉制雖廢,但出于特殊原因,府主舉薦幕僚的慣例得以留存。 崔贍乘坐馬車正在歸鄉途中,無論如何都能趕上河北定州清河郡那一場縣試,至于趕路耽擱了溫習這種事……縣試而已,崔贍想的不只是通過縣試,他的目標更在明年三月的京試經典科。 科舉五科,以經典最貴,與崔贍一般,準備投身經典科的,還有北海劇縣人(山東壽光)王晞。 王晞字叔朗,是前秦丞相王猛之后,亡父王云與其母崔氏共生育九子,各個風雅瀟灑,才華橫溢,世人稱為王氏九龍。 27歲的王晞至今仍是白身,他并非沒有晉身的途徑,實際上,早在孝莊帝永安元年(528年),二哥王暉出使南梁的時候就為17歲的王晞求了官身。 只不過王晞為了在家奉養老母,拒而不受。 如今崔氏亡故,王晞也終于有了謀事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