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這個唐寧街10號最近有點費首相??! 「羅中堂,您少安母躁......」諸葛為久也是一臉關切地看著面紅耳赤的羅賓遜,「您別急,身體要緊......急壞了都是自己的!」 「對,對,不能急......」羅賓遜心里想著,趕緊深呼吸幾下,讓自己的情緒穩定下來。 其實他的情緒不穩定也死不了,他今年才46歲,身體很好,還有30多年的陽壽,可以氣很久呢! 看到羅賓遜的臉不紅了,諸葛為久就笑著說:「羅中堂,咱們大明覺得300萬噸的軍控線太低了,咱們大明的人口是你們的10倍還多,鋼鐵比整個歐洲合一塊也多,煤炭、電力、鐵路也都比整個歐洲都多......要個1000萬噸不多吧?」 說著話,他又得意洋洋地看了看鏡廳里面一群目瞪口呆的白皮軍控代表,所有人都被1000萬噸給嚇呆了......原來大明的「一千艦計劃」是玩真的! 第181章 大英帝國的最后一個盧比! 凡爾賽,英國談判代表團駐地,馬爾利宮。 「羅賓遜首相,巴麥尊大臣,義律準將,我那亞父說了,如果大英帝國覺得1000萬噸的造艦額度實在太高,沒有銀子造......他也可以考慮給大英帝國減一點負擔。他們大明不差錢,可以多造一點,造個400萬噸、500萬噸都行。你們英國沒銀子就先少建一點,300萬噸、350萬噸都可以。 另外,我亞父覺得那個馬六甲海峽的防務應該由大明和大英共同承擔,你們大英帝國可以勸說荷蘭王國將蘇門答臘島移交給大明,大明可以出錢購買,千兒八百萬的都好說,不過要分期付款?!?/br> 正在馬爾利宮中幫諸葛為久當說客的,當然就是法蘭西國王路易十六的混血遺腹子馬賽公爵了。昨兒諸葛為久一說要造1000萬噸兵艦的話,立馬就把羅賓遜、巴麥尊、義律給氣跑了——其實也說不上「氣跑」,而是他們仨得回去掰著手指頭算一算大英帝國的兜里還有幾個英鎊可以跟著大明下注! 其實大英帝國的造船工業并不弱,畢竟大英帝國是個擁有大片海外殖民地的島國,而且還長期把持著歐洲的海運市場,足以培養出龐大的造船工業。 實際上,直到機帆船時代,大英帝國的造船工業依舊對大明有著壓倒性的優勢。當蒸汽輪船時代的徹底到來后,情況才開始扭轉。 在基本淘汰了風帆之后,歐洲人在風帆時代的領先優勢基本歸零。而引領了工業革命的大明,憑借著在外燃機和冶金領域的領先優勢,后來者居上,已經在技術上對大英帝國的造船業實現了趕超。 但是受惠于大英帝國對本土造船業的保護,再加上英國也已經吃透了燃煤鍋爐和蒸汽機技術,所以在燒煤用蒸汽機的時代,他們的造船工業仍然可以在規模上壓倒大明。 不過現在的造船工業又在經歷一場動力革命了!這場革命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一是燃油替代燃煤——燃油鍋爐和柴油機正在替代燃煤鍋爐!二是蒸汽機被蒸汽輪機所替代——雖然只是多了個「輪」字,但是效率卻強太多了。 大英帝國因為「貧油」,所以在燃油鍋爐、柴油機、汽油機等技術上都是全面落后的。 而他們的蒸汽輪機因為起步比較晚,同樣不如大明,大明現在已經完成了單組輸出動力超過13000馬力的直接傳動型蒸汽輪機的開發。其民用型(發電的)已經投入了使用,軍用型也已經在測試了! 英國現在只能生產單臺輸出700匹馬力的蒸汽輪機,暫時只能用在快艇上。而他們的大型水面艦艇所使用的最先進的動力系統,仍然是燃煤鍋爐加三脹往復式蒸汽機。不過靠著燒煤和用三脹往復式蒸汽機出力,也是可以干到幾萬匹馬力的。歷史上德意志帝國的第一艘「無畏艦」拿sao號使用的也是燃煤鍋爐和三脹往復式蒸汽機,照樣干出了2.2萬匹的主機功率。 所以眼下英國的造船工業,還是可以跟大明拼一下「千萬噸競賽」的,可問題是大英國的英鎊不大夠了。這年頭都是可兌付貨幣,不是隨便刷的紙幣,真要隨便刷......那就是要變廢紙的節奏! 另外,更大的麻煩是大英的工業規模有點撐不住這個「千萬噸競賽」了。大英和大明拼「千萬噸」就有點像歷史上毛熊、米帝搞軍備競賽。米帝家大業大,周圍還一大圈工業化強國當小弟,可以以本傷人大搞軍備競賽讓毛熊跟。而毛熊為了在軍備上追平美國,就只能集中資源上軍工。這實際上就是一種戰時體制。 戰時體制只能戰時搞一搞,天天搞哪兒吃得消? 現在大英如果硬要搞「千萬噸競賽」,也只能把自己的經濟轉入戰時了! 可要是不跟,繼續在凡爾賽海軍會議上認輸,把世界海軍第一的桂冠讓給大明,再配合大明吞并荷蘭的蘇門答臘島......那西方各國會怎么看待大英? 大英本就不是工業第一、人口第一,又丟了海軍第一,還不停割地給大明(割荷蘭的地也是割地?。。?,這大哥還怎么做? 「首相,我們絕對不能向大明帝國妥協!如果這次我們妥協了,那么日不落帝國的落日也就為期不遠了!」 當說客馬賽公爵給羅賓遜用含含糊糊的言語打發走以后,海軍大臣巴麥尊子爵馬上就給出了最堅決的意見! 羅賓遜首相望著這個態度堅決的海軍大臣,皺著眉頭道:「可是你知道1000萬噸造艦計劃要花多少錢嗎?我們......有辦法籌集到那么多的英鎊嗎?即便大英帝國能拿出這筆錢,議會下院能同意?那幫工廠貴族(指輝格黨)和倫敦的銀行家們能支持內閣的籌款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