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節
書迷正在閱讀:極品農民混都市、變身之九尾狐仙、脫軌、穿成太子撿的狗、百日情人:總裁,請繞道、相公要從良、爽文主角他弟[快穿]、海島生存記、愛麗絲沒有仙境、時來
為什么要這么做呢?原因是這樣的,李重占據了黃河以北后,肯定是要入主中原的的,那么李重就要在大河以南建立一個橋頭堡,然后用周泰的水軍聯系橋頭堡和后方,這個橋頭堡的位置李重都選好了,就是高唐。 高唐縣距離平原縣只有五十里,隔河而望,非常適合做李重的橋頭堡。 現在是五月,李重還有很充裕的時間對付夏侯惇,所以李重也不太著急,慢慢的打造著攻城器械,想要把傷亡人數降到最低。 也就在五月,曹cao終于露出自己的獠牙,差點沒將蔡瑁打殘。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周瑜大破曹仁的三萬大軍,占據了合肥這個戰略要地,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整過后,大軍開赴壽春。 經過一段時間的征兵訓練,收編俘虜,現在孫策手下也有六萬大軍了。 壽春的曹仁和平原的夏侯惇說得上是同病相憐了,兩個人都是困守城中,對付的都是六萬大軍,手中都有萬余兵卒,情況驚人的相似。 和這對難兄難弟相比,長安的夏侯淵就要快樂的多了,最起碼他手下還有五萬軍隊,就算馬騰的西涼兵如狼似虎,也要好好掂量一下,不敢輕易動兵。 但曹仁、夏侯惇二位兄弟還不是最慘的,最慘的是鄧縣附近的曹cao。 蔡瑁這段時間將烏龜精神發揮到極致,就是不和曹cao交戰,蔡瑁非常確定,無論是夏侯惇還是曹仁,都絕對擋不住李重和孫策,兵力對比在那放著呢,而且無數事實證明,李重和孫策都不是昏庸之輩。 那么曹cao是如何擊敗蔡瑁的呢,還是那句話,不怕沒好事,就怕沒好人,這個壞蛋就是劉備。 關羽被群毆之后,劉備就覺得心里沒底了,他認為自己的道行還要差上曹cao一點點,留在戰場之中實屬不智,就算打敗了曹cao,自己也是一個炮灰的命運,還是找一安全的地方避難為上,去什么地方避難呢?劉備眼珠一轉,就想出個主意,那就去襄陽吧! 所以劉備就給劉表寫了一封書信,說現在自己損失慘重,關羽還受了重傷,想要回襄陽休養生息一段時間,嗯……順便并報一下軍情。 前面說的都是廢話,關鍵是稟報軍情這句話打動了劉表,于是劉表也就同意了劉備的請求,將劉備調回襄陽。 對于劉備腳底抹油的行為,蔡瑁是又可氣又可笑,但也沒辦法,只能放棄了讓劉備當炮灰的打算。 劉備回到襄陽之后,見到劉表自然是添油加醋的解說了一番,著重說明了自己英明神武,拼死殺敵的重要事跡。 說實話,劉表對劉備還是有一些防范之心的,但是劉表最近身體不怎么好,沒有精力處理軍政大事了,就將軍政大勢交給劉琦處理,也有變相鍛煉劉琦的意思,其實劉表還是很寵愛劉琦的,原因是劉琦和劉表的相貌極其相似。 至于劉表后來寵愛劉琮的原因,除了蔡氏的枕頭風,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劉琦的妻子就是蔡氏的侄女。 對于劉表這個決定,蔡氏自然是表示反對的,但很可惜,最近蔡氏沒辦法吹枕頭風了。那當然了,劉表的身體……咳咳……實在沒辦法那啥了,大家都懂的! 第二,就是劉琮實在是太小了,彈泥球還可以,實在是沒有能力處理軍政大勢。 于是劉備就整天和劉琦套近乎,以大耳賊的演技,欺騙一個不諳世事的劉琦,那真是手到擒來,也就在這時,劉備遇見了一個對他至關重要的人物,諸葛亮……諸葛孔明。 前文說過,諸葛亮和劉表的關系很密切的,兩個人是實打實的親屬關系,所以諸葛亮就投身到了劉琦的帳下,誰讓人家劉琦是大公子呢,將來要掌管荊州的,這也算是一種另類的政治投資了。 這不是蜘蛛貶低諸葛亮,實際上諸葛家族干的就是政治投資,諸葛亮三兄弟,大哥諸葛瑾投靠的是孫策,諸葛亮投靠的是劉琦,三弟諸葛均投靠了曹cao,諸葛亮的兩個姊妹也分別嫁汝荊州龐家和蒯家。 不過諸葛一家也是有職業道德的,諸葛兄弟都對自己的主公忠心耿耿,特別是諸葛亮,一句: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傳唱千古。 就跟jian夫遇到yin婦,干柴遇見烈火一樣,諸葛亮和劉備立即打得火熱,有個詞叫什么來著……如魚得水吧!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刷鍋,劉備也是天生異相的人,兩個人從惺惺相惜到無話不談,只經過了短短幾天的時間,但也就在這幾天的時間之內,諸葛亮就認定了劉備是個人物,準備和劉備共相大事了。 這也難怪,《三國演義》寫的三顧茅廬純屬胡編亂造,諸葛亮真要是想粗茶淡飯、平平淡淡渡過一生,就不會傳出什么臥龍鳳雛的名聲了,更不會研究什么天下大事搞出隆中對了,你想想,你要是真想平平凡凡的渡過一生,在家里看看《金瓶梅》什么的不是更好嗎?學什么《資治通鑒》《孫子兵法》啊! 總而言之,諸葛亮是一個有野心的人,劉備也是一個有野心的人,兩個人有著共同的目標,迅速組成了一對完美組合。 也就在這幾天里,諸葛亮將自己心中的隆中對說給劉備聽了,給劉備黑暗的人生中點燃了一盞希望的燈光。 還有一點,就是歷史上的諸葛亮其實也沒什么別的選擇,赤壁之戰的時候曹cao和孫權都已經有很強大的勢力的,諸葛亮就算插隊進去,也占據不了核心圈子的位置,還有,諸葛瑾和諸葛均已經占據一個位置了,諸葛亮去了也沒什么用。 荊州的劉表也是一個選擇,但很可惜,在荊州永遠都是蔡氏和蒯氏的天下,諸葛氏就是個打醬油的。 至于什么劉璋、張魯啊,心高氣傲的諸葛亮還真看不上他們。 現在劉備卻有一個很大的難題,那就是如何取得荊州這個戰略要地,如何擊敗曹cao這個強敵。 但這對諸葛半仙來說絕對不是問題,諸葛半仙很快就給劉備拿出一個可行性方案,這個方案著這樣的:首先,趁著曹cao四面受敵的機會,盡量打擊曹cao,讓曹cao無暇南下,同時借機消弱蔡瑁在荊州的影響力。 這個方案的關鍵人物就是劉琦了,對于如何對付劉琦,劉備和諸葛亮這兩個比狐貍還精明的人物真是一點也不放在心上。 出手(出嘴)的是劉備。 劉備的說辭極具蠱惑性,劉備用叔叔的身份,語重心長的對劉琦說了這么一番話:大侄子啊!你看看,你的弟弟劉琮就要成年了,你想想,等你弟弟長大了,在蔡氏家族的支持下,肯定要跟你爭奪荊州的控制權的,你有辦法解決嗎?大侄子……你一定要小心啊,萬一你這的弟弟采取什么極端手段,劉琦你不光沒有權勢,很有可能性命不保啊! 一點也不能否認,劉備所得都是實話,劉琦真的怕了! 劉琦這個人真沒什么能力,性格懦弱,還貪戀酒色、權勢。 所以劉琦立即哭著喊著抱住劉備的大腿,嚎叫道:“叔父救我……” 劉備“萬般無奈”之下,給劉琦指了一條明路,讓劉琦去找諸葛亮問計,并且狠狠的夸獎了一番諸葛亮,什么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啊之類的。 劉琦當然對劉備言聽計從了,立即就找來諸葛亮問計,諸葛亮也“很為難”的給劉琦出了一條妙計。 諸葛亮的計策是這樣的,既然大公子你想要掌控荊州,那就一定要做出令人信服的政績來,是不是呢? 這也是萬中無一的大實話,就跟現在的公務猿一樣,想要升官發財,你也得有拿得出手的政績吧。 于是劉琦就淚眼婆娑的問道:“諸葛先生,我能拿出什么樣的政績呢?” 諸葛亮的回答是這樣的:大公子,你看曹cao現在進攻咱們荊州,連蔡瑁將軍這樣的能人都吃了大虧,只要大公子能戰敗曹cao,誰還敢不服你呢,到時候老主公(劉表)一高興,沒準就將荊州之主的位置立即傳給你了呢! 這也是實話,劉琦要是真有這個能力,劉表早就放心退休了。 可話又說回來了,劉琦哪有這個能力呢?他要是有這個能力,就不會被劉備嚇得嚎啕大哭了。 于是劉琦又向二人哭訴,我哪有這能力打敗曹cao啊! 諸葛亮就極為神棍的的笑道:現在就是大好的機會啊,曹cao現在四處受敵,李子悔和孫伯符哪一個都不是省油的燈,所以曹cao一定會撤兵回去救援曹仁和夏侯惇的,到時候大公子命令蔡瑁追殺曹cao,打敗曹cao簡直是易如反掌啊!我們再宣傳一下,就說這都是大公子運籌帷幄的功勞,大公子的威勢不就扶搖直上了嗎?大公子連曹cao都擊敗了,我看誰還敢不服你? 第二百三十八章用空間換時間 劉琦一聽自然是欣喜非常,但同時劉琦也提出了一個難題:自己如何才能指揮動蔡瑁呢?劉琦非常清楚的知道,財貿對自己是什么態度。 劉備冷笑著告訴劉琦:現在景升不是將軍政大權交付于大侄子了嗎?給蔡瑁傳一道軍令有什么難得? 這也是實話,但是,劉表將軍政大事交付劉琦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事事都要和劉表請教一下。 劉琦本來是打算請示劉表的,但劉備一句話就打消了劉琦的念頭:大侄子,你認為蔡氏會同意嗎?劉琦立即啞然不語! 好了,現在看看諸葛亮和劉備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如果按照兩個人的設計,蔡瑁只有兩個下場:第一,蔡瑁在追殺曹cao的過程中大獲全勝,劉琦冒領功勞,很有可能劉表會將自己的官位交付劉琦,而作為出謀劃策的諸葛亮和劉備自然能得到不少好處。 那么,以諸葛亮和劉備的智慧掌控劉琦,將劉琦扶植成一個傀儡,易如反掌。 第二,蔡瑁在在追擊曹cao的過程中戰敗,損兵折將,那么蔡瑁的實力就會遭受重大打擊,劉備在荊州的地位將會扶搖直上,甚至可以掌控軍權,如果蔡瑁不幸身死,那劉備和諸葛亮除了仰天大笑,估計也做不出別的動作了。 最主要的是,無論曹cao是勝是敗,曹cao都必然要撤軍,傷不到諸葛亮和劉備一根汗毛,這簡直就是立于不敗之地。 看結果吧!曹cao撤軍之后,在路上設下五路伏兵,本來曹cao也就是想安全撤退而已,他根本就不認為蔡瑁會冒險追殺自己。 但劉琦假傳劉表的軍令,讓蔡瑁急速追殺曹cao。 蔡瑁此時還不敢違抗劉表的軍令,只能冒險追擊曹cao,結果被曹cao的伏兵數次截殺,損兵折將,大將蘇飛、王威戰死,荊州軍力遭受了嚴重的打擊。消息傳到襄陽之后,處于病中的劉表氣的口吐鮮血,昏迷過去,荊州陷入群龍無首的地步。 同時,在和曹cao一戰中遭受重大打擊的蔡瑁也心灰意冷,稱病不出,這樣一來,荊州的軍政大權全都落到了劉琦手里。 曹cao在荊州撤兵以后,留下徐晃駐守宛城,自己帶兵前去支援壽春。 但時間已經來不及了,孫策和周瑜并不是打不下壽春,而是觀察天下形式而已,所以在得知曹cao戰蔡瑁之后,孫策立即不顧傷亡的猛攻壽春,終于在曹cao的援兵到來之前,一舉攻克壽春。 而壽春的曹仁突圍之后,撤兵到淮河以北,布置防線,防止孫策北上。 曹cao帶來的援兵不多,加上曹仁的軍隊才能湊夠三萬人,根本無力收復壽春,不過駐守淮河以北還是做得到的。但曹cao也只能做到這一點了,他還是抽不出兵力支援平原的夏侯惇。 不是曹cao的戰爭潛力不夠,實際上曹cao占據中原,錢糧兵源都不缺,缺的就是時間。征集錢糧,訓練兵卒,打造兵刃鎧甲,都是需要時間的,曹cao至少需要半年的時間,才能訓練出五萬軍隊,如果沒到萬不得已的地步,曹cao是不可能掃地為兵的。 然而現在曹cao并沒有半年的時間,所以曹cao做出了一個震驚天下的決定,曹cao傳令曹仁接管徐州,并給曹仁下達了一道匪夷所思的軍令:必須要堅守徐州半年以上! 不是時間太長,而是時間太短。 實話實說,只要曹仁不是腦袋進水了,投降孫策,堅持半年的時間就跟玩一樣。不說別的,就算曹仁一仗都不打,見到孫策就跑,孫策光是接受徐州的郡縣都需要幾個月的時間,就別說臧霸手下還有幾萬兵卒了。 曹cao這道軍令簡直就跟放棄了徐州一樣,大氣到極點! 曹cao當然不會無緣無故的放棄徐州了,徐州的富庶誰不知道,曹cao又沒有癡呆癥。曹cao的決斷就是用空間換時間,差不多就跟蔣委員長一樣了,同時,借助這半年的時間,將徐州的錢糧人口遷到豫州。 同時,曹cao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想法,這是曹cao和郭嘉商議之后決定的,那就是:放棄青州、將兵力調到長安,盡快掃平雍州、涼州,鏟除馬騰韓遂這個心腹大患,擺脫四面受敵的局面,同時,再拿下漢中,威脅西川。 這個想法一點問題也沒有,漢中的張魯早就跟曹cao眉來眼去了。 從總體上來說,曹cao這個決斷也不吃虧,放棄徐州、青州,拿下雍州、涼州,曹cao的地盤非但沒有減小,還有擴張的趨勢,關鍵就是曹cao能不拿下雍州、涼州,但這對曹cao自己來說絕對不是問題,曹cao堅信,馬騰一定不是自己的對手。 此外,曹cao還有一個想法,那就是萬一……萬一……李重和孫策在徐州青州兩地狗咬狗的話,那可就天上掉餡餅了。 這句對不是奢望,各路諸侯在搶地盤的時候什么事情都能發生。 曹cao招降張魯的事情進行得很順利,張頜駐守漢中,和長安的夏侯淵遙相呼應。 而曹cao的難題就是i如何解決張遼,是否讓張遼留在幽州牽制李重?如果讓張遼在幽州牽制李重,不可否認,能牽制李重的很大一部分精力。但這樣一來,張遼也會處在一個極其危險的地步,張遼不可能長期堅持的,如果曹cao不能早日擊敗李重,那么,陷入絕境的張遼絕對死無葬身之地。 經過激烈爭論,最終曹cao還是決定讓張遼留在幽州牽制李重,當然,謹慎的曹cao也給張遼留了一條后路,那就是遼東的公孫度。 曹cao和孫策隔著淮河對持,李重依舊在攻打平原。 趙云戰敗夏侯惇之后,夏侯惇就再也沒有主動出戰過,緊閉四門,任李重如何挑戰辱罵都巍然不動, 數次挑戰不果,李重也放棄了引蛇出洞的想法,制造了無數攻城器械,打算用科技的力量取勝。于是平原城每天都像遭受空襲一樣,箭矢飛舞,石彈、火球絡繹不絕的飛過天空,平原城中火光四起,“隆隆……”的轟擊聲晝夜不停。 久經戰陣的夏侯當然不會懼怕這種情況,但有個人怕,這個人就是王允。 王允本來是在許昌當司徒的,但曹cao這次給夏侯惇傳令,是在是人手不足了,這才將王允派到平原。王允本來沒那么膽小的,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自從李傕郭汜攻襲長安之后,王允就留下嚴重的心理陰影。 于是王允天天折磨夏侯惇,要夏侯惇突圍而走。 作為一名武者,夏侯惇對王允也沒什么好印象,對依靠女人博取權貴的人,任何一名武者都會產生鄙視心里的。 但夏侯惇還不能太過得罪王允,原因很簡單,王允和獻帝的關系很好,經常出入宮闈。至于王允為什么可以自由出入宮闈之地,許昌有很多流言,流傳最廣,也最可信的是:王允在逃難中碰傷了蛋蛋,以至于不能人道。 曹cao現在還很尊敬獻帝,或者說曹cao現在還沒有取大漢江山而代之的心思,所以夏侯惇也只能忍氣吞聲了。 不過夏侯惇也不是省油的燈,被王允數次sao擾之后,夏侯惇終于下定決心:等自己突圍的時候,就留下王允斷后了。 夏侯惇終歸沒守到春暖花來的時節,這不是夏侯惇的能力問題,這就是實力問題,李重兵力雄厚,戰爭準備充足,武將個人能力出眾,夏侯惇真沒什么辦法。別的不說,就說李重手下的高手吧,絕頂高手就有趙云、太史慈、甘寧、高覽四人,再加上周倉、蔣欽等稍次一些的武將,零零碎碎有十余人之多。 其中箭術卓絕的就有趙云和太史慈兩人,想想,光是這些箭術高手一天能射殺多少兵卒,按照趙云和太史慈的箭術,兩個人一天就能射殺上百守軍,平原城一共才多少人。 這就是不能出戰的弊端,被動挨打。 再加上投石機等重型武器,夏侯惇每天都要損失數百兵卒,這還不算李重偶爾硬攻的損失呢! 不到一個月,夏侯惇就守不住平原了,只能帶著數千殘兵突圍而出,渡過大河,逃到了歷城。 夏侯惇也沒忘了自己的決斷,臨走的時候將王允留在平原城斷后,當然,夏侯惇并沒有事先告訴王允。反而哭喊著對別人說:王允對皇上忠心耿耿,哭喊著要為皇上效死,這才自己留下對抗逆賊(李重)的。 這話不管別人信不信,反正夏侯惇自己是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