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湯恩幼兒塵封的浪漫
英文名:australopithecusafrius 所屬地:南非中北部卡拉哈里沙漠西部邊緣 年代:距今約200萬年 發掘時間:1924年 湯恩幼兒 1924年年底,在南非約翰內斯堡的一個普通庭院里,正舉行一場常規的婚禮。然而不尋常的是,新郎收到了一份特別的禮物。這份禮物是兩個大木箱,里面是一堆亂七八糟的化石。新郎看到這份禮物,不由得兩眼放光,他撇下新娘和賓客,顧不得身著盛裝,便打開了滿是塵土的木箱…… 新郎名叫雷蒙德·阿瑟·達特(raymondarthurdart),澳大利亞——南非人類學家和外科醫生,當時是南非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剛剛到任不久的解剖學教授。那份“浪漫”的結婚禮物是達特一位相熟的朋友差人送來的,它是工人們在南非中北部卡拉哈里沙漠西部邊緣的湯恩石灰巖采石場爆破時發現的。達特在這堆化石中吃驚地發現了一個小孩的化石頭骨。這個化石頭骨雖然碎成幾塊,并且被裹在沙子硬化后形成的巖層里,但保存有部分顱骨、面骨、下頜骨和完整的腦模,頜骨上保存了全部乳齒和正在萌出的第一恒臼齒,另外還有一塊由填充在死者顱腔內的沙子硬化后形成的天然化石模型。達特以特有的專業直覺敏銳地作出判斷:“這是古人類學歷史上最有意義的發現。” 纖細南猿和粗壯南猿的頭骨比較 達特對剝離的頭蓋骨進行了研究,并在1925年發表了報告。湯恩小孩有許多似猿的性狀,例如小的腦子(大約500毫升,與一個大的成年大猩猩的腦子一樣大小,由此估計其在成年后也不過600毫升左右)和向前突出的上下頜骨;同時,他又具有一些似人的性狀,例如上下頜骨不像猿那樣向前突出得厲害,頰齒咬合面平,犬齒小。最為重要的是,枕骨大孔(是頭骨基部的開口,脊髓通過此孔進入脊柱)接近顱底(保護腦子的骨腔的底部)中央,與人類相同而與猿類那種位置相對靠后的情況不同。人類和猿類枕骨大孔位置上的差別反映了人類與猿類不同的行走姿勢:人類兩足行走,頭平衡于脊柱的頂端;而猿類四足行走,頭就向前傾。因此,湯恩小孩是兩足行走的,也就是說,他是人科的成員。 不過,達特還是謹慎地將他命名為“南方古猿非洲種”(australopithecusafrius),并創造了至今仍被用來說明人類家族最早成員的通行名稱——南方古猿。各種出版物、報刊大肆宣稱“失落的環節已不再失落”,但學術界仍持保留意見。在當時,由于長期以來受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偏見的影響以及受歐亞已經發現了許多人類化石的影響,人們普遍認為,萬物之靈長中的靈長、高貴的人類是不可能起源于非洲這個“黑暗大陸”的。 1936年,南非約翰內斯堡以北數公里特蘭斯瓦爾地區的斯特克方丹采石場又爆破出一批化石,被送到了布魯姆手中。化石中包括一個完整的與南方古猿相似的成年頭骨和一段非常像人的股骨遠端。1938年,在離斯特克方丹3公里遠的克羅姆德萊農場又發現了更多的南方古猿化石,包括頭骨片、頜骨、牙齒、臂骨、手骨和足骨,他們明顯比南方古猿非洲種更為粗壯,研究表明他們屬于南方古猿粗壯種。 若干年以后,種族主義偏見所產生的錯誤逐漸被人們拋棄,大多數人類學家終于接納湯恩小孩化石標本是人類的祖先而不僅僅是一種古猿的觀點。人類學家這種觀念上的轉變得益于達特以及蘇格蘭籍古脊椎動物學家羅伯特·布魯姆(robertbroom)的大量工作與發現。 到目前為止,在南非的5個地點共發現70多個南方古猿的化石,他們曾經被定過4個屬名、6個種名。隨著科學的發展,其中許多不適當的種屬名稱都被廢棄了,現在所有南非的南方古猿化石都被歸為一個屬兩個種,即南方古猿非洲種(又稱纖細型南方古猿)和南方古猿粗壯種(又稱粗壯型南方古猿)。纖細型的年代大約在距今350萬年至150萬年之間,一般來說比粗壯型的時代要早。大量的古猿化石,也完全證明了對第一具頭骨判斷的正確性。 現在,南方古猿已經被確認為人類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一環,其中還包括由杜布瓦發現的“爪哇直立猿人”和中國的“北京猿人”。在東非所發現的年代更為古遠的史前生物化石,似乎足以證實人類的祖先從非洲大陸上的古代類人猿進化而來。 2006年,南非約翰內斯堡金山大學古人類學家伯杰和他的同事克拉克在當日的一次科學研討會上宣布,他們已經發現了“湯恩幼兒”喪命鷹爪的確鑿證據——在頭骨眼窩的底部,有一個小洞和幾條鋸齒狀的裂縫,這是非洲冕雕“作案”的典型特征。 這是目前關于“湯恩之死”最有力的說法。它的意義正如伯杰所說:“這個發現讓我們了解到人類遠祖當時的生活,他們生活的環境和他們所害怕的動物……人類曾經被禽類所獵食,這推動了人類行為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