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段閱讀_第 768 章
是俊才,放到這些位置正當其用,張遼相信,憑借他們的能力,足以將政令迅速推行,安置好胡人。而且越是復雜的環境越能歷練人才,對他們而言這些位置正是歷練,能讓他們盡快成長起來。 但即便如此,張遼估計胡人編戶之事阻力仍然很大,為此他又臨時組織了宣講團、巡查團,宣講團宣講政令,巡查團則巡查政令實施情況,對于發現的漏洞不妥之處,也會及時報之長史荀彧處理。 軍事威懾在先,大刀闊斧治理在后,并州諸郡縣風風火火的行動了起來,編戶、屯田、建里亭制,并行不悖。 與此同時,張遼俘虜的三萬休屠各匈奴兵也派了大用場,一部分被高順、趙云帶去修復并州北部被破壞的長城城關。漢武帝時在并州北部從東到西修建了萬里長城,后漢以來邊塞亂,一些城關多有損壞,此時張遼便要將這些城關修復了,在防御上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除了修復長城,就是開渠、建坊,開渠是要方便更多的百姓飲水和增加可灌溉良田,建坊則是將胡人遷徙到坊內,形成里正制度,與漢人一般管理。這種方式可以漸漸削弱胡人的部落制,令他們逐漸轉變為以家庭或宗族為主的漢人管理體制,漸漸漢化。 張遼又大力鼓勵小麥和棉花種植,如今沒有花生和玉米、土豆之類的作物,小麥和棉花卻都適合在并州種植,尤其是并州西北為河套地帶,不同于后世的沙漠化,此時土地極為肥沃,被譽為塞北江南,開發好了便是張遼的糧倉。 除此之外,張遼在太原、雁門、云中、朔方、五原、定襄等郡中開邊市,將河東、中原的絲綢、瓷器、糧食、鹽等運輸到這里jiāo易,換取胡人的獸皮、牛羊和戰馬,當然張遼對鹽和糧控制的很嚴,經營的商人都有專門的鹽引和糧票。至于鐵,是完全不可能作為邊貿了。 如今雖然與鮮卑形勢未明,但商人是永遠禁絕不了的,塞外缺乏一些常用物資,塞外商人常常入關貿易,開了邊市之后,他們可謂大喜過望。 在飲食上,張遼引入了河東的飲食,蘇婳手下的胡姬在晉陽、雁門開了胡姬酒家,將各種美食推廣開來,與邊市配合,也吸引塞外胡人來做貿易,張遼的暗影也趁機進入了塞北,打探地形和情報。 除了這些,張遼印象最深的就是并州的煤炭了,他對于并州的煤炭開采進行統一管控,設立了專門的官吏管理。如今對于煤炭的開采自然不可能如后世那般輕易,但這樣也好,憑借目前的條件怎么開采也不會造成什么污染,而這些煤炭開采出來后,除了冬季御寒外,主要就是煉鐵了。 對于煉鐵,張遼了解的實在不多,他只知道建造一些高爐可以提升冶煉溫度,達到更好的效果,至于具體怎么做,就jiāo給馬鈞和鐵官了。他期望這些能帶來改變,但也并沒有太高期望,畢竟在如今的時代,很多條件限制,有些東西是根本搞不出來的,但只要能發展一些,便是進一步了。 至于火yào,張遼不是沒想過,但他做不出來,而且也不知道火yào會帶來什么不可預測的后果,一切還是順其自然吧。 農業、商業、手工業,百業齊放,張遼在并州這片大地上如火如荼的行動著,他同樣也沒忘記軍事。 軍事才是他最根本的保障,并州民風剽悍,是最好的兵源地之一,張遼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優勢,他在并州各郡縣招募青壯,充實各軍,除了漢人外,更鼓勵胡人子弟從軍,可以編入各軍,也可以作為義從軍。 至于騎兵訓練,張遼更不會放松了,并州最大的優勢就是發展騎兵,此次趙云的驍騎營和徐榮的重騎兵都擴編到了兩萬,張遼從休屠各斬獲的四萬匹戰馬全部用于騎兵。 兩營四萬騎兵看似很多了,但在未來的征戰鮮卑中根本不夠用,張遼對于自己騎兵規模定位在五年內達到十萬,而騎兵的根本在于戰馬。 目前張遼戰馬有六萬匹了,卻根本不夠用。他一方面從并州的胡人部落購買了不少戰馬,另一方面則通過中山豪商蘇雙和張世平從鮮卑和烏桓不斷引進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