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幕教我做女王(基建) 第115節
書迷正在閱讀:和美強慘繼子上了帶娃綜藝后、繼室千金、嫁給殘疾哨兵,帶他重返SSS級、我在年代文里擺攤、穿書后我靠玄學爆紅全網、寡母對照組不干了[六零]、長嫂、七零海島擺爛后媽、直女在ABO世界里一天25小時反同 (h)、春思亂
“鄭王莽撞,一意孤行,何必回去受他磋磨?” “鄭王原就是個昏庸無能之人,就算有珍珠擺在他眼前,他也只會把珍珠當成瓦礫,指望他?還是算了吧。” “鄭國落在鄭王手里,遲早要完。先鄭王原本意屬的就是他的小兒子……” 在鄭王和朝內官員掰腕子的時候,他的口碑就變得一塌糊涂。如今更是爛到國外去了。 哪怕他的口號喊得響亮,也沒人想去鄭國,都留在姜國等待機會。 【我現在都有點憐愛鄭王了,他不過就是想變法強國而已,誰知道居然會被人黑成這樣。】 【文人那張嘴,不得不防啊。史官再公正,也不可能時時刻刻都跟在君王身邊,知道君王發生的所有事情。】 【或許阿蓁可以向鄭王推薦一個叫‘日記’的東西?】 【別啊,萬一鄭王也是個老6呢,大家都瞎編自己的日記,阿蓁日記的真實性就大大降低了。】 對于鄭國比姜國先考試,企圖和自己搶人才的行為,姜蓁一點兒都沒放在心上,她想重用的是姜國人,如今這情況,姜國人才不會跑去鄭國考試。 “四國君王又是修路、修渠,又是改進農具,改進養殖方法,著實是cao心。這荔枝罐頭也是滋補佳品,該給他們送幾罐過去的。” 【沒錯沒錯,可不能把他們給累壞了,多好的幾頭牛啊,四國的土地就指望著他們耕耘呢。】 【瞧瞧咱們阿蓁,就是心地善良,單純可愛。】 【鄭王得重點關注一下,被這么多人罵,我都擔心他精神會出點什么問題,可千萬別被罵抑郁了,徹底擺爛。】 長寧郡的荔枝罐頭用的是燒制的粗陶,用木塞和蠟封口之后,外面還有一層泥封,講究一個古樸自然。 瓷器只有藍河縣的作坊有,所以那群貴族們也不挑剔。 但既然是送給各國君王的禮物,姜蓁就不準備用粗糙的陶器了,對衛嬋吩咐道:“讓藍河縣的瓷器作坊,生產一批青瓷罐子,送去長寧郡做罐頭用,這批瓷瓶裝的罐頭,是給各國君王送的禮,讓長寧郡那邊的人仔細一點。” “明白,臣這就去辦。” “對了,讓作坊的工匠,在瓷瓶外頭刻畫兩串荔枝的圖案。” 【這主意不錯,畫個荔枝,讓人一看就知道這是什么。以后的菠蘿罐頭,就畫菠蘿嘿嘿。】 【人家送禮,送的都是金玉珊瑚,咱們送禮,幾瓶荔枝罐頭就能把人給打發了,還真是經濟實惠。】 【不過我敢打包票,除了齊國君王可能吃過荔枝,其他三國的君王可能都沒吃過。】 各國君王的地位雖然高人一等,奴仆成群,吃飯更衣都有人伺候,但受限于生產力,他們過的日子,比不上一個后世的普通人。 【想想還挺同情阿蓁的,她就是生錯了時代,她要是生在星際時代,那日子比現在好過一千倍。】 【可惜,茫茫星海,時空軌跡混雜,沒辦法精準的阿蓁撈出來。要是把阿蓁撈出來,我就可以直接收養她啦~~完全不用云養崽崽~~】 【對這么a的阿蓁,你們還能喊出‘崽崽’這兩個字,我也是服氣的。】 【阿蓁可是我們從小看著長大的,怎么就不能喊崽崽了。】 姜蓁瞄了一眼快要吵起來的彈幕,淡定的轉移話題,“鄭國既然提前展開考試,正好可以幫姜國試試水,你們說,我把考試需要注意的東西寫信告訴鄭王如何?” 【畢竟是第一次考試,肯定有很多注意不到的地方,確實可以摸著鄭國過河。】 【這個考試,最重要的就是公平性,所以預防作弊是重中之重。】 【咱們姜國試卷的內容,阿蓁心中有數,但鄭國該考什么?儒家著作,還是法家律條,或者直接全套照搬姜國?】 【儒家的人都和鄭王干起來了,鄭王應該不會考儒家典籍。鄭王想抄作業,心里應該是有數的吧?】 【這可說不定。我對鄭王不是很有信心。】 姜蓁既然都寫信準備去和鄭王友好交流了,自然不會忘記其他幾位君王。 姜國使者送荔枝罐頭的時候,順帶著就把這幾封信送到了各國君王的手里。 雖然姜蓁在信中的措辭非常客氣又體貼,但鄭王看到這封信,依舊心里犯嘀咕,和幾位大臣開小會的時候,忍不住說道:“這姜王不會是想坑我吧,怎么會這么好心的告訴我這些東西呢?” 鄭國的臣子怎么會猜到姜蓁的心思,但鄭王既然問了,他們還是回道:“可能姜王也是第一次舉行全國大型考試,心里面沒有底,想和王上您商量著來。” 明明這個主意是姜蓁提出來的,但鄭王卻先姜蓁一步施行,確實有一些不地道。 姜蓁非但不記仇,反而還寫信來幫忙解惑。 這么善良的事情,鄭王就不信是姜蓁能做得出來的,所以他直接把這信扔到一邊,自顧自的和大臣們商量起了這次考試的章程。 右相是法家人士,所以他直接提議道:“就考背誦和理解律法。如果想要官員和百姓都依法行事,鄭國的官員必須熟記律法才行。” “不可,右相您這是置百家于不顧。姜國考試的內容,雖然是大學發行的那些課本,但姜國的語文課本里包含了儒家、法家,史家……數學課本是陰陽家必學的東西,生物課本更是農家寶典……咱們鄭國光考法家的東西過于偏頗。” “是啊,連衛國如今都不敢獨尊法家,更何況咱們鄭國呢?” 聽著大臣們的討論,鄭王有些焦慮的在殿內轉了踱步,臉色難看的問道:“難道就只能照著姜國的辦法來?” 殿內的大臣都默契的不說話了。 有些話,說出去不好聽,但直接照搬姜蓁的做法,確實是最簡單最有用的。 看著諸位大臣的反應,鄭王嘆了口氣,無奈的自我安慰道:“姜王天縱奇才,她拿出來的東西自然是好的,既然學她變法,那就學個徹底吧。” “王上英明。” 諸位大臣都是能屈能伸的好料子,還對鄭王勸道:“姜蓁是個明主,但未來的姜王可不一定,咱們且看她囂張一時,以后總有我鄭國找回面子的時候。” 鄭王和諸位大臣商量好了方向,忍住了自己心里那種奇怪的憋屈感,把姜蓁的來信又撿起來,仔細的研究了一遍。 姜國有官報和學報的存在,各縣的官員和文士也都養成了看報的習慣,只要看了報紙,他們就能快速的了解姜國當前的政策。 姜蓁既然在官報上說了8月會有一場考試,那么全國的文人和學子都會知道這件事情。 鄭國可沒有這樣的優勢,面對姜蓁的提醒,鄭王也把宣傳的事情放在了心上,沒有任何猶豫,勒令各縣縣令,召集鄉老通知此事。 至于姜蓁的說的,預防考題泄露、學生作弊,鄭王也跟著照做,從都邑挑選老師和護衛,去各縣監考。 姜蓁還說了,寧缺毋濫,全國幾百萬人,挑選三百個學生,再簡單不過,縣內考試不合格的,就別把人帶到都邑了,參加最后一場考試的學生,一定要是精英中的精英。 所以鄭王也對監考的老師和護衛們吩咐道:“盡量嚴格一些,我寧愿只要一塊美玉,也不愿意要三百顆石頭。你們明白我的意思嗎?” “臣等明白。”眾人答應得干脆利落。 鄭王忙活了許久,才把監考的這批人送走。 這個時候,鄭王才忍不住偷偷和近侍埋怨,“沒想到,不過就是個考試,居然這么麻煩。” 不單單是考試這一件事情惹人煩,鄭國還在修路,國內還有一大批官員在鬧事……鄭王如今是rou眼可見的消瘦了。 “也就忙這段時間,很快就能見到結果了。”近侍安慰道:“聽說這荔枝罐頭滋補,王上再開一罐補一補?” “最后一罐晚昨被王后拿去了。”鄭王一臉無奈。 荔枝罐頭不僅在姜國暢銷,在鄭國也是一樣,甚至因為路途遙遠,價格還貴得離譜。 這不是藍河縣出產的東西,鄭王甚至都沒辦法罵姜蓁搶錢。 只是這個荔枝罐頭,也讓鄭王頗為感慨,“姜國以前雖富,但只靠鹽鐵,每年還要從宋國買糧,算不得太大的威脅。可如今姜國不靠鹽鐵就能富起來,實在是令人擔憂。” “王上莫急,我鄭國很快也會如姜國一樣的。” “希望如此吧。” 鄭國就算學,也學不了那么快,諸如醫官、農官之類的,鄭王還沒騰出手來培養,但鄭王卻讓各縣改進了種植方法,使用糞肥和新農具,修建養殖場…… 對鄭王的命令,有的縣官執行得很好,有的縣官卻連動都不動一下,有恃無恐。 正是因為鄭國官員的難以管理,鄭王把希望放在了這次的科舉考試上面。 鄭王滿懷期待,在都邑等著那群老師帶著學生來都邑,參加最后一場考試。 在他的期待中,這次來都邑的,怎么也得有個幾百上千人。 但各縣考完,老師們一共就領了一百多個學子回來。 鄭王忍氣問道:“怎么才這么點人?” “各縣識字的人少……” “沒錯,王上,讀書識字的人,哪甘心待在鄉下,都會往都邑跑。大批的學子還等著都邑的第一場考試呢。” 都邑也算一城,戶籍在這里的,自然會選擇在都邑考試。 鄭王一想,這個道理也沒錯,沒有任何拖延,立刻就安排了起來。 但出乎鄭王預料的,連都邑參考的學子也寥寥無幾,還多是法家人士。 “又是他們使壞!氣煞我也!”鄭王在宮里氣得摔了桌子。 ‘鄭王無能,不堪輔佐’這幾個字,對鄭王的殺傷力,超乎想象的大,鄭國的九成文人都不愿意來捧場。 遠在姜國的姜蓁,接到鄭國的情報,眼神也變得同情了起來。 【這場面,我真是替鄭王尷尬。】 【大費周章的折騰了那么久,結果卻被人借機打臉,好慘。】 【本來我對姜國的科舉信心滿滿的,看了鄭國,我忽然心態就不穩了。】 【你要這么想,咱們再差還能比鄭國差?】 第127章 算你倒霉 鄭王這波cao作,不止被姜蓁看了笑話,另外三國的君王,看熱鬧的同時,也心有余悸。 尤其是宋國和齊國,這兩個也把科舉提上日程的國家,一看鄭國這熊樣,都默默的取消了科舉選才的主意。 “國內如今也挺好的,不缺能人,沒必要再從民間挑人。” “姜王強行推廣簡化字,又興辦圖書館和學堂,讀書識字的人比往年翻了好幾倍。我國不比姜國,認字難,求學難,民間哪有遺留的人才等我們去發掘。” “舉行考試倒是不難,難的是選出那優秀的三百人。若是大費周章的在全國尋摸,然后就挑出三百歪瓜裂棗,那豈不是跟鄭王一樣丟人。” 鄭王提前舉行科舉考試,原本是想搶姜蓁的風頭,沒想到風頭沒搶成,反倒是丟了個大臉。 鄭國的前任右相,此時已經在姜國都邑隱居,聽說了鄭國的消息,忍不住又嘆道:“學我者生,似我者死。生搬硬套姜國的法子,只會害了鄭國。” 有鄭國做前車之鑒,其余三國反倒是認清了自己,把科舉選材的事,直接擱置,然后就都把目光移向了姜國。 鄭王科舉失敗,成了天下人的笑話,姜國八月的那場考試,可會重蹈鄭國的覆轍? “他們都沒動靜了?”姜蓁問起此事的時候,表情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