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太子 第201節
書迷正在閱讀:飛劍問道、三寸人間、天道圖書館、天下第九、圣墟、元尊、帝王白月光(雙重生)、和黑紅親弟上綜藝后爆紅了、國術傳人在古代,知己遍天下
李承乾轉身看著面前的京觀,雙拳握緊,眼中泛起點點珠光:“我們帶他們回家!” 我們帶他們回家。 七個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宛如洪鐘嗡鳴,在每個將士耳邊回響。 將士們看著眼前的小小少年,看著他筆直挺立的脊梁,再望白骨累累之京觀,只覺喉頭哽咽,感慨萬千。 他們齊聲道:“屬下領命,我們帶他們回家!” 回家! 音聲如雷,響徹云霄。 第153章 李承乾一聲令下,全軍將士都積極參與到這項任務中來。摧毀京觀,挑出骨骼,整理尸骸。大家拿下高句麗尚且只用了一個半月,可在此事上卻耗了近兩倍的時間,還是上萬將士同心協力之下的兩倍。 三個月后,眾人帶著數十萬骸骨回歸。早有得知消息的百姓前來迎接,長安城外綿延數十里,挨山塞海,摩肩接踵。 李承乾遠遠看著這番景象,看著遠處一眼望不到頭的人群,看著那一張張從模糊到清晰的臉龐,看著那些飽含期盼又藏著無限悲傷的眸子,心中五味雜陳。 眼見大軍行來,百姓們激動地整張臉都在顫抖,下意識想要上前,雙腳挪動半步卻又克制著縮回來,紛紛往兩側退去,自覺讓出一條道。 李承乾坐于馬上,走在最前,自人群夾道緩緩而過,身后是將士們趕著車架所載的骨駭箱,一輛又一輛,數十萬骸骨,無數車架一一走過。 兩旁百姓的目光跟著骸骨箱移動,他們盯著、盯著、死死盯著,眼睛是難以言說的悲痛與懷緬。他們不知道帶回來的這些骸骨里都有誰,但他們知道當年死去的將士當中有他們的兒子、兄弟、父親、叔伯…… 李承乾聽到無數壓抑地低泣,看到無數滑落的淚水。他們看著車架一一在面前走過,從第一輛到最后一輛足足用了一個多時辰。等所有將士都過去后,他們又自動自發跟在最后,與軍隊保持著一定距離,卻一直跟著,不肯離去。 他們一路跟著進城,跟著來到公墓。公墓,是李承乾發現京觀之事,將消息傳回國內,與李世民書信討論后決定的。這些骸骨已然分不清誰是誰,若讓各家親人來領肯定不現實,唯有朝廷出面,選址建墳合葬。 公墓很大,墓園口立有紀念碑,上面書寫著他們的事跡與犧牲。 或許楊廣當年三征高句麗算不得功績,算不得榮耀,甚至是一場讓人恥于回首的過往。但作孽者為楊廣,而非這些將士。這些將士無過,他們每一個亦是錚錚鐵骨的好男兒,值得被善待,值得被紀念。 墓園口,李世民挺立站著,仿佛已經等候良久。 “阿耶!”李承乾下馬走過去。 李世民輕笑著抬手摸了摸他的頭,這才發現幾個月不見,孩子又長高了,五官面龐棱角也分明了幾絲,心中感慨萬千,有許多別情想要訴說,可此時實在不是父子敘話的場合。看著大軍后面跟著的許多百姓,李世民心底那點大勝高句麗的喜悅都減少了幾分。 有禮部官員前來稟報:“圣人,一切準備就緒,請圣人示下。” 李世民點點頭:“開始吧。” 他看了眼諸多百姓:“讓他們過去,這里頭皆是他們的親人,該讓他們來送最后一程。” 最后一程,入土為安。 此令一出,眾人開始動手。百姓們一點點涌上前,神色激動,隱忍難耐。他們將尸骸挪出來,仔細清理掉上面的塵土,放入墓中,一具又一具,小心翼翼。 他們不知道自己埋葬的是誰,也不知道自己的親人是不是一定在其中,但他們帶著美好的期望。期望他們的親人就在這里,就在此間,甚至就在他們剛剛埋入的尸骨之中。 這場墓葬儀式持續了許久,從日未正中到日落西山。百姓們也從最初的隱忍低泣到嚎啕大哭,再從泣不成聲到勉強淚止。 不知誰第一個從墳墓前緩緩站起來,緊接著是第二個,第三個…… 他們走到李世民與李承乾面前,雙膝跪地,兩手貼額,伏地重拜:“謝殿下帶他們回家!謝圣人為他們修墓立碑!謝主隆恩!” 聲音回蕩,久久不息。 這樣莊嚴肅穆、悲涼哀戚的氛圍讓李承乾心里沉甸甸的。及至回到東宮,仍舊沉浸在此等情緒之中,花了許久才緩過來。次日一早就風風火火找上李世民:“阿耶,京觀之事古來有之,大唐境內想必還留存著一些京觀。” 李世民聞弦音知雅意:“你想徹查我朝疆土以內的所有京觀,全部毀去?” “是。不論戰爭的原因為何,京觀之舉都過于野蠻和殘忍。阿耶,我不想此種事情再度發生,而對于古來已有的,我也想讓他們全都入土為安,而不是被封在泥土里,曝在烈日下,成為敵人用來炫耀武功,震懾后人的工具。” 李世民嘴角勾笑,給予肯定與鼓勵:“想做便去做,阿耶支持你。” 得了準許,李承乾眉眼飛揚起來:“多謝阿耶,我這就去安排。” 還沒好好歇夠呢,又馬不停蹄忙碌起來。而李世民呢?笑瞇瞇在旁看著,沒有半點要幫忙的意思。 如此半個多月,就連長孫氏都有些看不下去了:“你也不勸他歇歇。” “他若累了自己會歇。”李世民握住長孫氏的手,“承乾雖對政事權力有些懶怠,可對某些東西卻是十分在意,更愿意為之付出。只需找準方法,他自然能自己動起來。” 長孫氏一頓,目光幽幽看過去:“二哥是故意引著他辦差?” 李世民眼睛微瞇:“承乾不是總說能者多勞嗎?他既有這能力,那就讓他多勞一會兒。” 長孫氏輕笑:“你就不怕承乾回過味來與你急?” 李世民臉上笑容緩緩收斂,免得嚴肅起來:“觀音婢,翻過年承乾便已十三,虛歲十四了。” 聽他語氣鄭重,長孫氏眸光閃動:“二哥的意思是……” 李世民拉著她并肩坐下,從桌案上取出幾本奏折她。長孫氏看過后心中略有了些揣測。這些都是夸贊承乾,為承乾請功的。 “承乾雖然年少,對我唐的貢獻卻不輸任何一人。無論是農事上的種種創新,陸續得出的新作物與新農具;還是文壇上的大殺四方,僅一年顛覆世家格局。這些功績眾所周知,人人得見。便是以往欠缺的軍功戰績,如今也有了。” 李承乾大敗高句麗,將高句麗納入大唐國土。這一仗贏得十分漂亮,唐軍幾乎沒有什么傷亡。 他利用金德曼,將新羅的次戰場轉變成主戰場,從而使新羅承受了高句麗最大程度的主力,唐軍便自其中用最小的代價獲得了最大的利益。 這不但是一份軍功戰績,還是一份十分耀眼的軍功戰績。 李世民嘴角笑意再次升起:“他年歲也差不多了,我打算過些時日讓他理政,責令群臣,朝中之事若非十分緊要的,都可交由東宮處置。” 皇上健在,由太子理政? 長孫氏心神大震。 李世民卻猶自在說:“你也得忙起來,給他 挑個太子妃。以他現在的年齡,親事定下,過兩年再成親也使得。剛巧那會兒他理政也有些時間了,各方面處置應當都已得心應手,咱們正好來個雙喜臨門。” 雙喜臨門?成親與登基一起? 長孫氏瞠目結舌,還沒等她說出話來,但聽咚一聲,緊接著是奶聲奶氣的“哎呦”。 李世民起身將李治從書架后揪出來:“你能耐了啊,什么時候學會偷聽了?” 李治不服:“誰偷聽了。我先來的,比你們先來好不好。” “你來做什么?” “我同小皇叔玩捉迷藏呢。這里是你平日批閱奏折、處理朝事之地,他肯定不敢來,我躲在這最合適。” 李世民:……你還知道這是我批閱奏折處理朝事之地呢? 李治眼珠一轉:“小皇叔這么久找不著我肯定急了,我去尋他。” 一溜煙如泥鰍般從李世民的手里掙脫出來,滑溜溜跑走。 東宮。 李承乾瞇起眼睛:“阿耶真這么說?” 李治肯定點頭:“我親耳聽到的,絕不會錯。” 李承乾咬牙切齒:“就覺得他最近的眼神與態度十分不對勁,合著是藏了一肚子壞水打算坑我呢。雙喜臨門?我可去他的雙喜臨門吧!” 李泰與李麗質同時發問:“大哥打算怎么辦?” 李治趕緊抱住李承乾:“你說的我都做了。阿耶那邊有何消息我都第一時間來告訴你。你得答應我,不管你想干什么,都要帶上我。” “那你再幫我一個忙。” 李承乾嘴角上揚,這樣那樣交代一番,李治拍著胸脯保證一定做到,然后興高采烈離開。此后好幾日儼然從熊孩子化身乖寶寶,一個勁纏著李世民各種裝乖賣巧,黏乎乎,親昵昵,想盡各種辦法吸引李世民的注意,拖住他的步伐。 直到第四日,東宮仆婢滿頭是汗跑來,心急如焚呈上一份書信。 此信是李承乾寫給李世民的。 【阿耶,我跟青雀麗質還有老裴微服私訪、游歷天下去了。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百姓那么多,我想去幫幫。正所謂鮮衣怒馬少年時。沒有一次離家出走的少年時代是不完整的。行俠仗義,快意恩仇,豈不爽哉!咱們江湖再見!】 信上內容不多,意思卻很明了。 李世民暴怒而起:“他走了?他以為自己是誰,說走就走,還帶著弟妹。就他們幾個?他到底知不知道這有多危險!” 東宮仆婢欲言又止。 李世民厲聲大喝:“有什么話,說!” “殿下不只幾個人,他還帶了好些東宮宿衛。” 李世民:……他是該慶幸這小子還知道帶上人手以安全為重呢,還是該懊悔太早給了他那么多宿衛親兵! 淦!李世民當年給予兵權、給予東宮諸多特權、給予李承乾許多自主之權的時候絕沒有想到,李承乾有一日會這么用。 李世民眼中冒火,看著信上的每一個字狠狠咬牙。 行俠仗義,快意恩仇?江湖再見?可真是長能耐了啊! “來人,給朕把這臭小子抓回來!” 李治惡狠狠點頭:“對,抓回來!” 大哥不是人!明明說好不能丟下他的。讓自己纏著阿耶給其創造機會,結果轉頭他帶著哥哥jiejie走了,獨獨拋下自己。哼!就這還想逍遙天下?沒門! 李世民冷嗤:“自然要抓回來!沒有一次離家出走的少年時代是不完整的?呵呵,離家出走是吧。江湖再見是吧。老子打斷他的腿!看他還怎么走!怎么江湖!” “對,打斷他的腿,看他還怎么走。”李治舉雙手贊成,并提醒李世民,“阿耶,你是圣人,說話可要算話。等把大哥抓回來,誰不打誰是小狗。” 李世民:??? 李治信誓旦旦表示:“阿耶放心,你打的時候,我會給你吶喊助威的!” 李世民:……并……并不是很需要。 第154章 貞觀九年六月。青州博昌縣。 李承乾吃著碗里的酸菜魚,輕笑道:“聽聞此地食肆能吃到長安醉仙樓的味道,我還當是吹噓呢,今兒一嘗,確實是醉仙樓的味道,竟分毫不差。” 說到最后四個字,李承乾眼中閃過幾分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