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人實在太兇猛了 第1580節
對于那些獨一無二,至高無上,人盡皆知的存在,名字根本沒有意義。 “太古文明”只是龍城文明對他們的稱呼。 哪怕“圣光文明”,“神魔文明”,“始祖文明”,“起源文明”,等等等等,也只是今天生活在異界的各個子嗣種族,抱著敬畏交加的態度,對創造并一路引領他們來到這里的神秘力量的尊稱。 至于他們自己,只是簡單自稱為“文明”。 沒錯,他們就是唯一的文明,就是文明本身,就是文明的定義,就是文明的終結。 然而,在探索并征服了這片“靈能充裕地帶”所有的恒星系之后,文明的擴張,卻遇到了麻煩。 放眼望去,他們已經征服了可以征服的一切。 眺望無盡宇宙的更深處,四周都是靈能稀薄的貧瘠區域。 沒有靈能狂潮的推波助瀾,哪怕將工質引擎研發到極致,速度也很難超過光速的十分之一。 依靠這個速度,想要進一步擴張文明的廣度和深度,是遠遠不夠的。 然而,該文明的科學家已經探明,在遙遠的銀河彼岸,還有新的“綠洲”——和母星一樣的靈能富集區域。 只要想辦法跳躍到新的綠洲去,該文明所能掌控的資源,至少會增加一倍,甚至由量變引起質變,實現文明等級的全面提升。 唯一的問題就是,應該如何跨越兩片綠洲之間,廣袤無垠的不毛之地。 沒錯,該文明已經掌握了“人造靈能狂潮,撕裂四維空間,無視三維距離,長途傳送物質”的技術。 但受到文明層級乃至物理法則的限制,他們能夠無視距離傳送的質量并不大。 充其量,只能傳送相當于該文明個體的一顆頭顱大小、輕重的物體。 一切希望,都寄托在這顆頭顱,不,是這枚火種上。 該文明當然不會直接砍下某個個體的頭顱,哪怕是最優秀,最聰慧的個體。 而是以出神入化的基因技術、納米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將該文明的成百上千名佼佼者的大腦數據包括思維邏輯,統統傳輸到一枚“火種”當中。 同樣載入火種的,還有能夠自我采集資源,自我復制,并在復制到一定數量之后,自我組合,不斷升級的納米機器人。 以及該文明搜集的,來自數百顆可居住行星的基因圖譜。 第1948章 創世引擎 在一切準備就緒后,“文明”掀起靈能風暴,撕裂四維縫隙,通過更高維度的宇宙,越過星海間浩瀚無垠的荒蕪區域,將他們的“火種”,投向了銀河彼岸,新的豐饒區域。 當火種偵測并抵達了新的,條件合適的類地行星之后,它立刻開始作業。 最初的區區數百條納米機器人被釋放出來,向這顆原始星球的四面八方進軍。 納米機器人的本體非常脆弱,其中絕大多數,都毀于原始星球上,無處不在的火山、地震、熊熊燃燒的風暴。 但也有極少數納米機器人幸存下來,成功尋找到了晶石以及金屬礦脈。 在之后的,從地質構造的層面來說,彈指一揮間的若干年里,這些納米機器人夜以繼日、兢兢業業甚至是無比瘋狂地汲取著晶石以及金屬礦脈中的能源和養分,不斷復制他們自己。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當納米機器人的數量,呈指數提升,從百萬級變成了千萬級,又從千萬級提升到了億萬級乃至兆億級,并且按照最初的設計圖,組合成了具備不同功能的不同單元,初步控制住了地震、火山以及狂暴的海洋,“火種”便進入了第二階段,至關重要的作業。 那就是,創造生命。 生命在地球上的誕生無比艱難。 但在靈能豐饒的世界,卻不是一個問題。 幾乎在這顆原始星球那濃稠如粥的海洋,稍稍冷卻到有機物可以生存的時候,最初的生命就已經誕生。 而在納米機器人以及基因圖譜的幫助下,生命的進化,更是一日千里。 接下來,兩方面的變化,同時在這顆朝氣蓬勃、欣欣向榮的類地行星上發生。 一方面,“文明”曾經在本土的各個星球上發現的千姿百態的碳基生命體,逐一出現在這顆新的星球上,并且在基因圖譜的引導下,堅定不移,朝著母星上的“文明個體”的形態發展著。 在此過程中,各種生物和大自然不斷互動,也在潛移默化、水到渠成地改變著自然環境,令這顆類地行星的生態圈,和母星更加趨同。 另一方面,納米機器人仍在地底,圍繞著“火種”,忠誠地工作著。 他們挖掘地底礦脈,為“火種”的一次次升級提供更大的空間。 隨后,組成不同形態和功能,卻同樣精密到不可思議的零部件,搭載到“火種”之上,令“火種”變得越來越強大。 很快,當地面世界進化到了巨大爬行動物稱王稱霸的紀元,“火種”也完成了最重要的一次升級,擁有了穿越四維空間,和母星交互信息,實現通訊的能力。 盡管這種通訊并不是實時的。 能夠交互的信息也相當有限。 在母星期盼已久的人們,還是欣喜若狂。 來自遠方的回響,帶來了新的希望。 他們的征途還沒有結束,偉大的文明,仍在前進! 母星立刻向銀河彼岸的新家園,傳送最新科技的相關信息。 從“火種”發射到現在,已經過去了無比漫長的時間,足夠母星上的文明,進行十幾次甚至幾十次波瀾壯闊、風起云涌的科技革命。 最初的“四維宇宙穿越技術”,只能傳送相當于一顆頭顱大小和質量的物體。 現在的四維宇宙穿越技術,在能源充足,條件合適的情況下,則能夠傳輸相當于一棟摩天大樓,或者一艘巨型戰艦大小和質量的東西。 甚至,有一定概率,能傳輸活生生的生命! 在遙遠的新家園,得到了新技術的火種繼續升級。 并將新家園的巖石、土壤、動植物樣本,通過新技術,傳送回到母星。 研究這些樣本,能夠使母星對于新家園的幫助,更有針對性。 母星也消耗了無比寶貴的能源,將大量對文明誕生和進化而言,無比重要的東西,傳輸到了新家園。 此后的一個紀元,在新家園,原本就風馳電掣的進化之旅,速度更是不斷提升。 大地之上,類人碳基智慧生物終于誕生。 在母星的祝福下,他們瞬間就從幼稚走向了成熟。 無論外在形態、內臟機能、大腦構造、思維方式、智慧、勇氣、百折不撓的意志力還是對于無盡未知的好奇心,這些在銀河彼岸獨自誕生的文明個體,都和他們遠在母星的同胞,保持在同一水平線上。 大地深處,“火種”已經升級成了結構精密,錯綜復雜,功能極其先進的龐然大物。 不但和母星之間的信息交互能力大幅提升,能讓母星在有限的延遲下,知曉發生在新家園的一切。 甚至,在必要時,“火種”還能激蕩出強大無比的磁場,包裹住數百公里甚至數千公里范圍內的一切物質以及生命,安全通過四維宇宙,穿越回到母星,乃至茫茫星海的任意一個角落去。 發展到了這一階段,已經不能再用“火種”來稱呼這個至關重要的模塊。 人們敬畏交加地將“火種”稱為“創世引擎”。 創世引擎之上,一座代表著新家園最先進科技、最優美藝術以及最和諧的社會運行模式的輝煌大城,在類地行星環繞恒星的短短十圈內就宣告落成。 當這座城市利用創世引擎,帶著數以千萬計算的市民,毫發無損地穿越回到母星,他們受到了母星同胞的盛大歡迎。 這次穿越不但加強了母星和新家園之間的聯系,為雙方提供了無比寶貴的信息、技術和資源流動,互通有無,共同進步的機會。 也代表著新的拓殖模式,完全可行。 在那之后,無論母星還是新家園,都將“火種”或者說“創世引擎”的研發和升級,當成了拓展文明深度和廣度的突破口。 越來越多,功能也越來越強大的創世引擎被研發、制造出來,通過四維宇宙,拋向了茫茫星海的最深處。 曾經發生在新家園的“創世”景象,在一百顆、一千顆、一萬顆類地行星上,同時上演。 原本冰冷、黑暗、死寂的宇宙,幾乎瞬間,被文明之火點燃,變得充滿活力,一片喧囂和光明。 第1949章 “系統” “那是整個文明最輝煌的紀元。” 零告訴孟超,“利用創世引擎,我們的文明從一個星系跳躍到另一個星系,從一條懸臂擴張到另一條懸臂,短短的幾百萬年間,我們就擴張到了已知宇宙的絕大部分星域,擁有了數以萬計的可居住星球。 “甚至連曾經冰冷、黑暗、死寂的不可居住行星,經過隕石撞擊、地殼再造以及生態系統復刻,也變得生機勃勃,充滿了希望。” 然而,好景不長。 當文明的規模越來越大,內部積累的矛盾和爆發的問題,也變得越來越多。 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空間和時間。 任何生命、帝國乃至文明本身,無論多么強大和先進,終究是有極限的。 當位于文明邊疆的星球,和文明發源的母星之間,相隔浩瀚星海,互相聯系的成本不斷提升,直到成本大于收益時,邊疆星球就逐漸失去了對母星的需求、敬畏以及臣服之心。 而在數百萬乃至數千萬年間,各自獨立發展出來的文明分支,擁有了越來越大的差異時,他們也越來越難以成為同呼吸、共命運的“想象的共同體”。 短短萬年內,輝煌一時的文明由盛轉衰。 無數邊疆星球紛紛舉起叛旗,既不愿意再遵從源自母星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觀念,也不愿意承擔他們對于龐大帝國的與生俱來的神圣義務。 文明核心,已經發展了上千萬年的精華區域,也有大量文明個體,厭倦了雖然完美卻一成不變的生活,甚至因為長久的征服,失去了對生命以及宇宙本身的熱忱,迷失了繼續生存下去的理由。 內憂外患延綿了數十萬年,導致了文明誕生之后,第一次最重大的危機。 盡管叛亂最終被勉強平定,但導致文明分裂甚至毀滅的火種,仍舊在廣袤無垠的宇宙深處,詭譎叵測的黑暗中默默蔓延。 “零”就是在那時候誕生的。 最初的零,僅僅是一套“危機預測系統”。 通過海量初始數據的錄入,經過超級計算機的夜以繼日的計算和推演,鎖定整個文明最混亂、最脆弱、最有可能爆發下一場危機的星球,在叛亂尚未爆發之前,將一切危險,扼殺在襁褓之中。 但隨著太古文明的人工智能以及超級運算技術,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層級越來越高,甚至實現了人工智能的不斷自我進化,迭代升級。 很快,該系統能夠預測的,就不僅僅是危機。 或者說,該系統能夠用“排除法”,首先計算出已知宇宙中存在的絕大部分危機,將其逐一排除之后,再推演出唯一的,正確,和諧,光明的可能性。 發展了上千萬年的古老文明,已經很難再通過自然手段,產生繼續前進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