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4章 宰相必起于州部
兩天之后,北京睿親王府東暖閣。 天氣雖然已經轉暖了,可是多爾袞大多數時候仍舊縮在東暖閣里,因為一離開暖閣他就覺得渾身發冷,就跟掉進了冰窟窿般。 曹爾玉走進暖閣就覺得胸悶氣短,太熱。 “稟主子。”曹爾玉低著頭稟報道,“多羅貝勒羅洛渾這幾天常去豫郡王府,每次都會在書房與豫郡王長時間密議。” “他們都在說些什么?”多爾袞皺眉道。 “不知道。”曹爾玉道,“因為兩人密議時都支開了旁人。” “這么說,肯定是什么見不得人的勾當。”多爾袞沉聲道。 稍稍一頓,多爾袞又道:“不過也沒關系,他們翻不了天。” 正說話間,又一個王府包衣入內跪地稟道:“主子,靜海急遞。” “洪承疇的急遞,肯定是那邊已經出結果!”盡管對此戰的結果不抱希望,但是多爾袞內心仍存了一絲僥幸,當下對曹爾玉說,“趕緊呈上來。” 曹爾玉便趕緊接過火漆書信,又以雙手遞給多爾袞。 多爾袞劃開火漆,看完書信,整個人卻陷入到了沉思。 好半晌后,多爾袞問曹爾玉:“明熹宗實錄你看完了嗎?” “稟主子,奴才已經看完了。”曹爾玉應道,“不過僅只是粗略的看了一遍,其中的許多人或事記得未必清楚。” “你怕什么,朕又不考你。” “是奴才擔心說錯了,誤導了主子。” “誤導?你還誤導不了朕,朕問你,天啟朝時大明爆發的瘟疫次數多不多?” “瘟疫?這個明熹宗實錄里有記載,而且次數還挺不少,幾乎是年年都有,其中又以天啟三年山西的那一次瘟疫最烈。” “這么說明朝經常爆發瘟疫?” “是的,這點是母庸置疑的,崇禎朝就爆發了多次瘟疫。” “朕知道了。”多爾袞點點頭,又接著問曹爾玉,“對了,明軍的封鎖壕合攏了嗎?” “回稟主子,明軍的封鎖壕仍未合攏。”曹爾玉恭聲應道,“也不知道是什么緣故,明狗在阜成門外留下了一個四五百步寬的口子。” “圍三闕一,此乃是明軍的攻心之計。”多爾袞冷然說道,“不過這樣也好,要不然明軍若真合攏封鎖壕,北京城與外界的消息也就徹底斷絕,這一來,洪承疇大軍在做什么,朕就很難及時知曉了,朕的旨意也很難及時傳遞給洪承疇。” 多爾袞說完,又抬筆寫了一封信裝進信封,再用火漆封好。 然后將火漆書信交給曹爾玉說:“多派信差,務必確保將這封信送到靜海,并親手轉交給侯方域,并告訴侯方域閱完即焚!” “嗻!”曹爾玉雙手接過書信。 …… 此時,崇禎正在地壇登高遠眺。 只可惜地壇的高度不及城墻高,所以根本看不見城內景象。 不過,崇禎仍舊憑著原主記憶,知道隔著城墻就是國子監。 當下崇禎問侍駕在側的王家彥:“王卿,朕記得墻對面就是北京國子監吧?” “啟奏圣上,對面正是國子監。”王家彥恭聲應答,心下卻有些感慨,甲申國難至今不過短短五年時間,卻已經物是人非。 國子監還是那個國子監,國子監卻又不是國子監了。 王家彥去年曾回過南京,甚至還到南京國子監講學,才得以知道現如今南京的國子監早已變得面目全非。 原來的國子監教授學生以儒家經義為主,輔以雜學。 然而如今的南京國子監,儒家經義已被整合為國學,而原先的農政、天文、地理、金石等雜學卻被提升到了與儒家經義同等的高度,而且還從西夷引入了物理、數學諸學科,每日還有半天練習隊列cao炮馬術,王家彥也不知道這么做是福是禍? 崇禎回過頭看著王家彥,問道:“王卿怎么看南京國子監?” 王家彥不由得心頭一凜,有時候他真覺得圣上懂得讀心術,好似能夠看穿臣子心中所想般,比如此刻他剛想到南京國子監,圣上竟然就問他如何看南京國子監。 崇禎笑了笑,和聲說道:“王卿,你不必有什么顧忌,盡可暢所欲言。” 王家彥恭敬的應了聲是,又說道:“圣上,臣以為南京國子監的學科設置以及授學方式頗有新意,可謂是亙古未有。” 崇禎笑了笑,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接下來就是但是了。 果然,王家彥話鋒一轉接著說道:“但是,作為一所替大明朝廷培養官員的學府,南京國子監的授學內容似乎有些南轅北轍。” 其實,王家彥還有句更難聽的話沒說出來。 從本質上講,南京國子監幾乎變成了武學。 所培養的基本都是武夫,恐治理不好國家。 崇禎也知道王家彥給他留了面子,不過他不在乎這些。 當下崇禎笑著說道:“王卿不必給朕留面子,你其實想說南京國子監已淪為武學,培養的也盡是些武夫,對吧?” 王家彥神情便有些尷尬,心說這可是圣上你自個說的。 崇禎笑著說:“如果朕告訴你,就是想要把南京國子監打造成為培養武官的武學,你是不是感覺很意外?” 目前的南京國子監是個大雜燴。 但是在將來,物理、化學、數學等學科會逐一分出去,變成醫學院、水師學堂那樣的獨立的學院或大學,屆時南京國子監將成為一所純粹的軍校。 南京國子監的唯一使命就是替大明培養合格的職業武官。 “臣并不感到意外。”王家彥道,“但是臣有一言不吐不快。” 崇禎反問道:“王卿是想說武人治不了國,只會導致國家動亂,對嗎?” “圣上明鑒。”王家彥誠懇的道,“翻遍華夏數千年史書,武人治國其實并不鮮見,然而治國有方的卻寥寥無幾,絕大多數都是戰亂頻仍、民不聊生,至于那些手握重兵的武將割據一方所造成的國家動亂就更不用多說。” “王卿所見,朕完全贊同。”崇禎竟表示支持,這讓王家彥有些意外。 稍稍一停頓,崇禎又說道:“不瞞王卿,朕并不打算讓勤王士子以及南京國子監生進入官場,即便是平定了建奴流賊,朕也不會讓他們擔任地方官,進入中樞更是絕無可能,他們只能在內務府當差或者在軍中擔任各級軍職。” “這……”崇禎這一表態,有些出乎王家彥的意料之外。 這幾年大明國勢蒸蒸日上,但是以路振飛為首的文官集團卻非常清楚,大明的中興跟他們文官集團幾乎沒有半點關系。 大明的中興,完全是崇禎帶著勤王士子締造的。 所以按常理,在平定建奴以及流賊之后,就應該進入論功行賞的階段,像徐應偉、閻應元這些勤王士子,就必然會進入到權力中樞,擔任六部堂官甚至于閣輔也是理所應當,對于這點,文官集團其實早就已經做好心理準備。 一朝天子一朝臣,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圣上雖然還是原來的圣上,但圣上又不是原來那個圣上,畢竟已經煤山悟道了嘛,所以大面積更換朝臣也是不足為奇。 可是現在,圣上卻跟他說,并不打算讓勤王士子還有國子生進入官場。 目光無意間轉向墻內的北京國子監方向,王家彥忽然之間就有了明悟,當即說道:“圣上是想光復京師之后,重辦北京國子監替大明朝廷培養官員?” “對。”崇禎說道,“南京國子監,北京國子監,一南一北,一武一文,南京國子監培養職業武官,北京國子監培養職業文官!職業武官負責帶兵打仗、開疆拓土,職業文官則負責牧守一方,治國理政,將來的內閣輔弼也必須是北京國子監生。” “職業武官?職業文官?”王家彥感到很新奇。 但又覺得崇禎的這兩個新詞定義得非常之準確。 當下王家彥又問:“北京國子監的學科如何設置?” 崇禎若有所思道:“既然是培養職業文官的學府,自然也得有所側重,國學比重肯定要大大提升,事實上南京國子監的學科設置也需要改革,但是這些事先不急,當務之急還是先確定北京國子監的祭酒人選。” 好嘛,北京都還沒光復,就在考慮北京國子監的祭酒人選。 多爾袞要是能聽見崇禎和王家彥的對話,肯定連肺都氣炸。 王家彥卻絲毫不懷疑明軍能夠光復北京,當即推薦一人選:“劉理順公乃是崇禎七年狀元,寫得一手好文章,于經義也有獨到見解,迄今已于翰林院養望十五載,無論資歷、名望還是能力,皆足以勝任北京國子監祭酒一職。” 劉理順也是當年跟著崇禎從北京突圍的九卿之一。 而且劉理順走的也是最典型的儲相路線,按照約定俗成的官場潛規則,劉理順將來是肯定要入閣擔任輔弼的,擔任國子監祭酒最是合適不過。 但是崇禎卻不這么認為,他不喜歡明朝的潛規則。 崇禎反而更喜歡宋朝的官場規則:宰相必起于州部。 所以像劉理順這樣的官員不適合擔任北京國子監祭酒。